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1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介绍一种基于欧陆数字调速器的电磁搅拌控制系统,该系统以P590+为主要硬件.在PLC软件配合控制下向电磁搅拌线圈提供可调可控的电流。该系统电流的控制精度高且方便,柔性强,配合电磁搅拌装置可应用于各种熔炼炉。对半固态金属达到了很好的电磁搅拌效果。  相似文献   
2.
数控机床液压机械手的PLC控制系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焱玉  田玲 《机床与液压》2005,(4):113-114,163
以数控机床的上下料机械手为研究对象,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LC)对其液压驱动装置进行控制,实现了系统的智能化和柔性化。对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机械本体、液压驱动和PLC控制方案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王焱玉  田玲 《机床与液压》2007,35(8):115-116
设计了一种磁流变气动速度控制系统,该系统融合了气动技术和磁流变技术.本文介绍了系统的结构组成和性能测试原理,采用无阻尼、有阻尼和阻尼PID 3种实验方式,获得系统在不同目标速度时的相关实验数据,最后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了系统的静态和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4.
提出一种用于流体传动系统的磁流变液流动式阻尼器的设计方案,采用阻尼缸和阻尼阀并联的结构形式,阻尼阀长度不受系统气缸行程的限制.阻尼阀采用双线圈磁路设计,相对于普通阻尼器而言,该流动式阻尼器减少了导磁轴的横截面积,降低了漏磁的影响,具有体积小和结构紧凑的特点.实验结果表明该阻尼器用于实时气动伺服系统中能够实现系统的精确定位,其实时控制的稳定性、精确性、可靠性和快速响应性都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5.
磁流变液体作为新型的智能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其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问题,一直是困扰其在流体传动系统中推广的主要障碍。本文结合了目前磁流变技术的一些最新的发现,并在实验和理论分析基础上,探讨影响磁流变液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即纳米级粉末的含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提出一种基于磁流变液体(Magnetorheologicalfluid)阻尼器,该阻尼器采用阻尼缸和阻尼阀并联的结构形式,其长度不受系统气缸行程的限制。其中阻尼阀采用双线圈磁路设计,可有效地减少导磁轴的横截面积,改善漏磁。该阻尼器具有体积小,结构紧凑的特点。介绍了该阻尼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阻尼阀的结构设计方法,并通过性能测试实验,分析阻尼器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阻尼器的性能良好,可用气动伺服系统,实现系统较高精度的精确定位,配合实时控制系统,可提高系统的稳定性、精确性、可靠性和快速响应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在MATLAB环境下对单片机现场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需要设计单片机与MATLAB之间的串行通信接口。本设计利用DS18820和STC89C52RC现场采集温度数据,上位机中的MATLAB软件采用回调函数实时获取单片机传来的数据并在图形界面上显示,设计给出了串行通信接口的硬件方案与程序。运行调试结果表明,单片机与MATLAB之间有效地实现了数据通信,以此为基础,可在MATLAB环境下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与处理。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基于虚拟仪器的振动测试分析系统设计方案,该系统硬件由压电加速度计、电荷放大器、数据采集卡和计算机构成,软件是基于LabVIEW开发,完成振动信号的数据采集、处理分析、数据存储和回放等功能,可对矿山机械工作时的振动信号进行检测分析,为减振降噪和故障诊断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构建虚拟仪器的图形化编程语言——LabVIEW的功能特点、程序设计结构特色等,并通过信号仿真和信号时域分析两个实例简要说明其在测试技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磁流变技术的对称气动缸动力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玲  王焱玉 《功能材料》2006,37(6):994-996,1002
针对传统的阀控对称气动缸动力机构,将普通对称式气缸和自制的磁流变液(MRF)阻尼器串联构成一种新型的磁流变(MR)对称动力机构.首先介绍了该动力机构的工作原理,然后对机构进行数学建模,通过MATLAB的仿真进行特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种新型磁流变对称动力机构能够克服传统的气动伺服系统的缺点,具有高响应、高刚度、阻尼任意可控可调等一系列特殊性能.为解决非线性严重的气动伺服系统难以控制的问题寻求了一条很有前景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