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9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1前言流速是流体流动测量的基本参数,许多流量的测量最终都归结为对流速的测量,因而在科研和生产中对流速测量仪表的需求量很大,在某些科学试验中,大量的流速测量点需要同时取得数据,迅速得到结果,这就要求传感器能迅速反应并能适座高记录和显示,同计算机联网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监控和处理.先进的激光流速计价格昂贵,且不适于用在大型流场,传统的流速计很难胜任这种需求,而本文提供的流速传感器可以满足上述要求,为实验数据的实时处理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2基本原理静止的流体中某一点上的压力,在任何方向上大小都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2.
新建本科院校公共选修课管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选修课对于优化、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能满足和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具有极其重要作用。但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在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和管理运行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文章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对新建本科院校公共选修课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化学反应工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学反应工程是化工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化学反应工程基础、强化工程分析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改过程中,调整教材内容结构,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改进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与体会。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茴三硫对铜在硫酸溶液中的缓蚀性能。方法 使用电化学阻抗谱和动电位极化曲线,探究在不同温度下茴三硫对铜在硫酸溶液中的缓蚀性能,凭借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铜样品在不同条件下的表面形貌,利用极化曲线数据对多种吸附等温方程进行拟合,探究茴三硫在铜表面的吸附类型。结果 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茴三硫浓度为5 mmol/L,温度为25 ℃时,缓蚀效率高达97.8 %,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缓蚀效率增强;在温度为40 ℃,浓度为5 mmol/L时,利用极化曲线和阻抗谱得到的缓蚀效率分别为98.9%和99.8%。另外,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的测试结果有力地佐证了茴三硫能够有效地减缓铜在硫酸介质中的腐蚀。观察吸附等温模型发现,茴三硫在铜表面的吸附符合Langmuir单层吸附,在25、30、35、40 ℃时的DG0 ads值分别为–31.36、–33.80、–36.87、–37.13 kJ/mol。结论 茴三硫对铜在硫酸溶液中具有良好的缓蚀作用,并且随着温度的增大,缓蚀性能增强。DG0 ads值表明,茴三硫在铜表面的吸附属于物理和化学吸附的共同作用,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学吸附的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培养具有现代工程能力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是"卓越计划"试点高校急需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宁波工程学院通过工程教育改革实践,以学生工程能力成长为核心,从工程教学组织设计着手,构建工程教育的三大平台,实施工程教学改革的三个举措,完善工程教育的三个保障,从而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孔子门下诸多贤士中,子羔可能不如其他几位有名气,但根据《史记》、《上博二·子羔》、《礼记》等有限的史料记载,可以得出子羔为人憨直、笃孝守礼、用法如一。纵观子羔的生平,除在从政和执法方面为人称道之外,他在礼学和儒学的研习与传承上也有相当建树。  相似文献   
7.
针对大一学生较难适应化学课学习的现状,我们主要从课堂教学、课后自学和课程与实验的协同三个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和实践工作,以期帮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节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关于高校学生评教信度和效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信度和效度的高校学生评教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深化教育改革的有效手段。文章通过抽样调查分析了影响学生评教信度和效度的诸因素,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即正确认识学生评教工作,建立科学、健全的评教制度,组织周密的学生评教过程,正确处理学生的评教结果、防范学生评教带来的道德风险等,以提高学生评教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9.
应用化工热力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教和学两方面分析了化工热力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在工程应用人才培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围绕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提出了“应用化工热力学”的课程概念和“实例—原理—模型—实例应用”的教学模式,适应宁波工程学院培养应用开发型高级化工技术人才需要,阐述了化工热力学课程教改过程中,调整教材内容结构,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讲授质量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与体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