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9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邓晖  施展  薛陈军  汤国毅  黄俊 《江苏建筑》2015,(3):55-56,103
以西气东输晋江穿越中地下水渗流的声纳探测为例,介绍了三维流速矢量声纳测量仪的测量原理和测量方法。通过对晋江两侧钻孔地下水的渗流测量,查明了拟建场地的水文地质渗流运动形态,确定了地下含水层的渗流分布,给出了相关水文地质参数,为后期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重要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2.
南方某深基坑坑底突发涌水后,笔者以坑底涌水后深基坑变形特征机理作为参照,重点阐述坑外注浆和坑内灌水应急抢险措施促使深基坑再变形的特征机理,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建议在今后南方砂层深基坑的应急抢险工作中宜采用效果较快、较好的应急抢险措施。  相似文献   
3.
成都为富水砂卵石地层,盾构在此地层施工时极易因超挖和扰动形成空洞。砂卵石地层骨架效应较好,在一定时间内可自稳,但在地面荷载等其他诱导因素作用下,空洞逐步延伸至地表造成地表塌陷,表现出的滞后性,施工风险和隐患极大。结合成都地铁3号线一期某隧道区间工程实践,通过相关地表沉降数据与现场巡视结果对比综合分析表明,富水砂卵石地层沉降表现出滞后性;滞后沉降具有突发性、随机性和隐蔽性的特征;滞后沉降预警采用沉降监控结合现场巡视的方法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冻土与结构接触面冻结强度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依据接触面冻结强度传统定义,应用压桩法原理研制冻土与结构接触面冻结强度测定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开展多影响因素条件下接触面冻结强度测定试验研究。试验研究表明:冻土与结构接触面冻结强度呈现脆性破坏及应变软化,残余强度呈周期性波动及衰变等典型特征;冻土与结构接触面冻结强度受接触面温度和粗糙度影响显著,在试验温度范围内,分别呈线性和对数函数关系。利用埋设于抗压桩身侧面的微型土压力传感器,揭示了接触面压应力沿桩身分布规律,以及接触面压应力随冻结时间、剪切位移变化规律,并将其与接触面温度、冻结强度等变化规律进行对比分析和验证。  相似文献   
5.
贾继华  陆立军  汤国毅  邓林  李滨琳 《轻工机械》2012,30(3):101-102,105
为解决国产数控立式磨床在加工大锥度内孔零件时磨头有发热且振动现象,通过对磨头进行拆检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分析和研究,改进了磨头轴承内圈锁紧及拉紧结构,选用角接触球轴承。改进结果表明:选用角接触球轴承大大增加了轴承的轴向承载力,加固磨头后端弹簧拉紧力排除了磨头轴向串动,调整可调夹圈的配比消除了轴承轴向间隙,延长了轴承的使用寿命,这种改进方案满足了实际加工过程中高效率、高精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在深基坑开挖过程中,承压水对基坑安全的威胁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之一。依托南京江北新区某深基坑承压水突涌事故,结合基坑突涌后实际情况从原位测试的角度入手,采用静力触探的方法对基坑突涌事故后地层扰动的范围和程度进行分析。基坑突涌前、后静力触探结果与实际情况相比表明:管涌点周边(4)2a粉细砂夹粉土的力学性质与坑外侧严重区基本接近;静力触探测试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采用静力触探来分析突涌后地层扰动问题的方法可行;可为深基坑承压水导致的基坑突涌事故的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对国内类似工程突涌区地层扰动的治理、控制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鼓形齿连接轴是齿式联轴器的重要组成部件。介绍了此类零件加工的原理、鼓形量测算方法、计量及调试方法等。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建立模型,来测算出零件所需调试量,精确有效地加工出此类零件。  相似文献   
8.
使用常规的小应变、大应变等桩基检测方法对灌注桩埋深进行探测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本次研究首先介绍了超高密度跨孔电阻率法成像(CT)的原理;然后建立了异常体地电模型,分析超高密度跨孔电阻率法成像(CT)响应特征与规律;最后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对江苏某建筑施工场地桩基基础进行了检测,利用磁测井法印证了桩长长度。印证结果表明利用跨孔超高密度电法仪探测灌注桩的埋深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定林寺塔纠偏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林寺塔坐落于南京市方山北麓,建于南宋,距今800余年。由于塔身为砖结构,破损严重,塔基地质条件复杂且位于不稳定斜坡,在自然与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塔身向北倾斜7°59′,古塔随时有倒塌的危险,经采用人工挖孔桩、塔身整体牵引、注浆、掏土等组合纠偏技术,成功将塔身倾斜度纠至5°35′57″,达到文物部门提出的修1日如旧及古建筑保护的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