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羟基铝柱撑膨润土对[BMIM]C1离子液体水溶液的吸附性能,考察了吸附温度、吸附时间、膨润土用量、离子液体的浓度、pH值等对离子液体吸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羟基铝柱撑膨润土对[BMIM]C1溶液具有良好的吸附作用;温度对吸附的影响甚微;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为2 h;吸附率随着吸附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大,且离子液体的浓度越大,吸附率越大;在中性溶液中,离子液体吸附率可达到最大值;离子液体在羟基铝柱撑膨润土上的吸附同时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  相似文献   
2.
毕业设计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工程素质的重要过程。针对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剖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能动性,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3种咪唑取代环三磷嗪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磷谱(31P-NMR)、元素分析和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Optimal SRV型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其作为钢/钢摩擦副润滑油的摩擦学性能.对钢球的磨损表面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的3种化合物作为润滑油均具有较好的摩擦学性能;摩擦过程中咪唑取代环三磷嗪在摩擦副表面发生了复杂的摩擦化学反应,形成了含FePO4、有机F和N等物质组成的边界润滑膜,从而起到减摩抗磨作用.  相似文献   
4.
化工类专业实习教学是化工类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本文概述了影响化工类专业实习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并介绍了提高专业实习教学质量的方法,旨在建立适应我校以煤化工为特色的化工类专业实习新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实习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和化学工业高速发展,根据化工工艺学课程的特点以及化工学科今后的发展趋势,对化工工艺学实践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独立设计能力、解决具体工程问题和创新能力,促进化工工艺学课程设计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以2002-2005年连云港市不同功能区大气SO2,NO2和PM10的日监测数据为基础,运用多重分形分析方法对各污染物的时间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大气污染物的序列数据在不同城市功能区均表现出多重分形特征,且以SO2的多重分形性最强,PM10的多重分形性最弱.分析各污染物的多重分形谱发现,SO2变化的奇异性在工业区和商业及居民生活区有逐年发展的趋势;NO2变化的奇异性在各功能区基本相当,但工业区NO2发生剧烈变化的几率相对较小;PM10在各功能区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但港口服务区PM10波动变化的奇异性要强于其它功能区.研究结果对于连云港大气环境系统动力学过程的理解和环保决策的制定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从提高化工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成效、增强学生综合分析和综合设计能力出发,提出了目前化工专业课程设计所面临的问题,并讨论了整合化工原理、化工设备、化工制图和化工工艺学等各课程设计环节,设立化工综合课程设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传统实验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从建立纵横交叉的校内网状实践平台、建立仿真实验平台、优化课程分配和建立科研创新活动共享实践平台、改变实验组织形式和建立新型指导团队等方面阐述了煤化工特色专业校内实验实践平台的改革和建设情况,从而提高本校化工类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采用乙腈探针法和吡啶探针法测定了离子液体的酸性,研究了离子液体的分子结构与酸类型、酸强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乙腈探针法和吡啶探针法均能很好地区分离子液体的酸类型(Brnsted酸或Lewis酸),并可以粗略地指示离子液体的Lewis酸强度。  相似文献   
10.
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推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先介绍了国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再结合中国矿业大学的现代煤化工特色,制定了化学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环节。其中培养环节包括课程设置与学分、学制、专业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