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烂泥塘斑岩铜金矿床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中甸地区,矿体主要以细脉—浸染状、网脉状产于石英二长斑岩和石英闪长玢岩之中。矿区热液蚀变作用发育,围绕矿体由深部至浅部依次发育钾化带、绿泥石—绢云母化带、绢云母化带和泥化带。钾化带中发育3种不同产状的磁铁矿,根据磁铁矿产出状态与脉体之间的相互穿插关系,将其划分为浸染状分布的磁铁矿(Ⅰ类)、单一脉状磁铁矿(Ⅱ类)和石英—硫化物脉中的磁铁矿(Ⅲ类)。此外,矿区常见产于成矿期后白云石—石英大脉中的镜铁矿。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对上述铁氧化物进行了原位微区成分测试。结果表明:3类磁铁矿均富集Ti、V、Cr、Ni、Co、Al、Mg、Mn、Ga和Zn等微量元素。早期Ⅰ类磁铁矿含有钛铁矿出溶体,与Ⅱ、Ⅲ类磁铁矿相比,相对富集Mg、Ni和V等元素,属于岩浆磁铁矿;Ⅱ类磁铁矿相对富集Mn、Zn、Sn和Sc等元素,属于热液磁铁矿。岩浆磁铁矿(Ⅰ类磁铁矿)与后期脉状磁铁矿(Ⅱ类和Ⅲ类)相比,Ti、Al和Cr等元素含量相差不大。这可能是由于后期热液蚀变对Ⅰ类磁铁矿的强烈改造,导致其中Ti、Al和Cr等元素含量降低(通常岩浆磁铁矿比热液磁铁矿更富集Ti、Al和Cr)。Ⅱ、Ⅲ类脉状磁铁矿属于热液磁铁矿且二者微量元素含量差别不大,说明它们属于同一期流体中沉淀的产物。与磁铁矿相比,镜铁矿中的Ti、Al和V元素含量相差不大,而Cr、Ga、Ni和Co等元素含量比磁铁矿低一个数量级。结合前人资料,认为Al、Mn、Mg和Sc元素在磁铁矿中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而Ca、S、Cu、Ba、Sr和Zr等元素主要以显微包裹体形式存在。钾化带中广泛发育的磁铁矿—赤铁矿共生组合、镜铁矿以及磁铁矿中异常低的Mn含量表明,烂泥塘矿区成矿流体的氧逸度高达赤铁矿—磁铁矿缓冲线。  相似文献   
2.
新疆库米什地区植被覆盖率低、基岩裸露度高,为遥感地质找矿提供了良好条件。为了提高该地区的找矿效率、实现找矿突破,系统收集了库米什地区的矿产、地质及遥感资料,并采用"掩膜+Crosta主成分分析+阈值分割"方法从ETM+遥感数据中提取了蚀变异常信息。在矿产、地质和遥感多源信息的基础上,总结出矿(化)点、岩体内外接触带、蚀变带、断层、羟基蚀变异常信息和铁染蚀变异常信息6个控矿因子,采用基于知识驱动的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成矿预测模型,利用数学方法和GIS平台完成了综合成矿预测。最后,以部分未加入模型的矿点与野外实地考察结果,验证了成矿预测效果。结果表明:运用层次分析法在新疆库米什地区初步进行多源信息综合成矿预测,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能够为该区进一步地质找矿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黔西北是中国川滇黔铅锌成矿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该区研究程度较低的云炉河坝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元素地球化学和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区内典型铅锌矿床(如昊星、顺达、富强和狮子洞等)进行了研究。成矿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包括赋矿围岩在内的区域各时代地层中的Pb、Zn、Cu等成矿元素含量普遍低于地壳克拉克值,不可能构成铅锌矿床的主要物质来源,结合前人S、Pb同位素研究,推测该区铅锌矿床的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自于基底岩石。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铅锌矿石和赋矿围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整体上均接近海相碳酸盐岩范围,说明相关流体主要来自于海相碳酸盐的溶解作用。然而,矿石与围岩相比却具有相对更高的δ18O值,表明成矿流体并非直接源自于赋矿地层,而更可能来自于深源流体的长距离迁移。此外,个别方解石显示较低的δ13C值(-10.9‰~-8.1‰,PDB),接近沉积有机物的碳同位素组成范围,表明其受到了有机物脱羟基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义敦岩浆弧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由甘孜—理塘古特提斯洋在晚三叠世向西俯冲形成。由于缺乏对区内前寒武系变质岩石的研究,制约了对该岩浆弧构造演化过程和大地构造属性的深入认识。义敦岩浆弧前寒武系变质岩中发育大量的绿泥石,通过详细的镜下鉴定工作,并利用电子探针对该套变质岩中的绿泥石进行矿物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该套变质岩中的绿泥石均为富铁种属的蠕绿泥石,其化学成分主要受泥质岩类控制,暗示其形成于相对还原的环境;绿泥石四面体位置置换类型为AlIV对Si的替换,八面体位置置换类型以Fe对Mg的置换为主,以AlVI对Mg的置换为辅,反映其形成于相对酸性的环境;绿泥石具有较低的Si含量,较高的Fe、Mg和AlIV含量,且成分中AlIV与AlVI含量相近,说明该绿泥石为变质成因,主要由黑云母发生水解作用形成;绿泥石温度计估算其形成的温度范围为352 ℃~443 ℃,平均值为404 ℃,与其共生的多硅白云母指示其形成压力为0.57~0.90 GPa,平均值为0.73 GPa,说明义敦岩浆弧变质基底经历了中压型变质作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义敦岩浆弧具有扬子地块的亲缘性。  相似文献   
5.
夷平面具有形成时间跨度大、分布范围广的特征,是地貌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为了探讨斑岩铜矿床成矿后的保存与夷平面的关系,基于GIS技术,利用DEM数据提取了中甸地区高程、坡度及条带剖面等地貌因子,明确了中甸夷平面的高程及其分布范围。通过对该区典型成矿斑岩体(如雪鸡坪岩体)进行热史反演模拟,重建了中甸地区斑岩体的冷却和剥蚀历史。结果表明:中甸地区分布有两级夷平面,其坡度集中在0°~10°之间,并显示出高海拔(+4 100~+4 400 m、+3 100~+3 300 m)、低地势的特征;雪鸡坪岩体在早白垩世至晚中新世时期经历了长期缓慢的冷却(<1 ℃/Ma)和极低的剥蚀量(500~950 m),暗示该区夷平面的形成不晚于晚白垩世。结合前人研究,认为中甸地区广泛分布的夷平面为斑岩矿床的保存提供了有利的古地貌条件。同时,斑岩矿床的冷却历史也刻画了夷平面的形成过程,二者具有一定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