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3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少奇同志《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这篇著作明确指出了新中国恢复经济,发展生产的任务、方针、路线和政策,是一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珍贵文献,对于我们今天肃清经济工作中“左”的错误,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这篇著作写于一九四九年六月,正当人民共和国即将诞生的前夜,少奇同志明确指出:“今后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恢复与发展中国的经济。”这是因为“我国是一个产业落后,发展又不平衡的大国。”  相似文献   
2.
关于循环经济制度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制度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制度创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强制性创新,另一种是诱致性制度创新,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构建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和制定有效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要重视非正式制度的建设,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设循环型社会。  相似文献   
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路径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致力于探索出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实现了公平和效率的高度统一,使"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得到了完美结合,构建起以企业为主的区域经济主体,带动区域经济效率的整体提升,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彪炳史册的又一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调整西北地区的产业结构 ,应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 ,从西北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 ,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要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发展较有优势的资源性产业 ,大力扶持产品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的新兴产业 ,并有选择地适当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大力发展以旅游、信息为代表的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差距不断拉大的态势,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而如何正确认识区域差异的形成机理,是正确解决区域差异问题的前提条件.本文在传统的区域差异原因解释基础上,从一种新的角度来分析区域差异是如何形成的,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长江三角洲的一体化进程,区域内各城市纷纷寻求与上海的积极合作,以期率先赢得竞争优势.南京和杭州是区域内的两个重要中心城市,在接轨上海中更是进行着激烈的竞争,而笔者认为应加强对两城市间合作的研究,这是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是提升区域和两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风险投资的非系统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风险投资项目的非系统风险进行分析的同时,建立了适合风险投资项目的非系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针对项目非系统风险的评价问题,给出了一种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实例说明了该模型具有计算简单、实用性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为充分利用决策者的有用信息,提出了新的一致性定义,并通过构建方程组的解空间,论证了其合理性;然后证明了与现有文献中关于一致性定义的等价性,同时给出了新的一致性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9.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企业R&D投入强度、区域人力资源素质以及政府支持等具有正相关关系。应从创新文化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区域合作等方面努力提高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我国企业文化的构建,从基础理论方面提出了几个值得研讨的问题。在回顾与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企业文化构建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本文认为,在目前构建我国企业文化的问题上,应当注重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和影响,并提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注重科学技术,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由此才能促进和强化企业文化的建设,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