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1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分析《农村发展规划》教材建设背景的基础上,回顾了该教材的建设历史,对近10年来该教材在使用范围、发行量等方面的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教材在解决学生用书问题、推进课程教学资源全国共享、规范课程教学目标、促进该课程青年教师成长等方面的应用效果,最后对该课程教材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税费改革进程的推进,现行县乡财政体制的弊端日益明显。县乡政府事权与财权的不对称、政府级次过多、转移支付不够规范等,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西部地区县乡经济的发展。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应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适当精简或虚化乡镇政府级次,并配以有效的转移支付制度,积极推进“乡财乡用县管”改革。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宅基地闲置问题凸显,对宅基地相关问题的研究逐渐成为各领域学者关注的焦点。文章从宅基地权属问题和宅基地闲置根源两方面对宅基地闲置问题形成的内在逻辑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对宅基地闲置问题的外在表达路径从其整理、使用权流转及其模式选择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一种休闲农业视域下闲置宅基地开发模式的思路,以期进一步拓展闲置宅基地利用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福建农林大学《农村发展规划》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在加强教材建设、优化课程教学团队、强化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促进科研成果向课程教学资源转化和构建课程网站等方面的主要做法与成效.在此基础上,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进一步构建与优化课程教学资源的对策,即坚持以现代教学资源的内涵建设课程资源、完善与优化课程教学网站、继续强化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编写立体化的教材.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农村宅基地问题研究的制度规约框架下,从制度因素、经济因素、交通因素、家庭结构因素和思想观念因素等方面对农村宅基地困境根源进行探究,希图成为探寻解决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问题路径的理论铺垫,以寻求城市发展与农村建设两者共赢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一方面在对马克思休闲意蕴进行解析,另一方面从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等方面对休闲农业发展逻辑进行剖析,进而对休闲农业视域下马克思休闲意蕴之当代价值进行建构,阐述其在经济、社会、文化和人本等方面的价值表现。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宅基地使用权概念产生及其制度缘起作为研究起点,梳理了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土地统管阶段和城乡土地体制转轨阶段等不同历史时期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演进并对其主要特征进行归纳,在此基础上分析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弊端及其影响,结合农村社会实际,得出包括法律层面、管理层面、参与层面以及现实层面等方面启示,以期更好地推动农村宅基地问题的良性解决。  相似文献   
8.
该报告对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以及国外休闲农业学科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发展现状进行述评与比较。总结我国休闲农业高科技主导型、旅游产业带动型、文化产业主导型、新农村建设示范型、工业产业反哺型等典型发展模式,并进行休闲农业学科发展趋势预测。在此基础上,对福建省休闲农业学科发展的战略选择分析,提出福建省休闲农业学科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大休闲农业研究资金投入,加强理论研究,拓宽学科发展空间促进学科融合,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造高素质学科团队,鼓励和资助福建省休闲农业研究成果的推广,发挥企业在休闲农业研究中的作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我省休闲农业的国际影响力等。  相似文献   
9.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中介模型评估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和具体机理。研究发现,该政策显著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并通过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创业活力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而制造业创业活力不存在中介作用,并且在城市区位、行政等级与市场潜能上存在异质性;疫情时期试点政策由于技术集聚减缓而对城乡收入差距表现出边际递减的扩大效应。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坚持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重视发挥制造业在吸纳就业和缩小城乡差距中的作用;第二,各地要因地制宜制订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避免政策“一刀切”问题;第三,建设城乡要素统一大市场,加快推动形成新型城乡关系;第四,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