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政治法律   7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1篇
  2020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悦阳 《新民周刊》2022,(21):94-94
北京人艺的元老之一,著名表演艺术家,共和国“七一”勋章获得者蓝天野先生近日以95岁高龄辞世,令人怀念不已。蓝天野先生一生,主演、导演过《茶馆》《蔡文姬》《渴望》《封神榜》等众多舞台剧、影视片,其演技被誉为“在舞台上流露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但鲜为人知的是,他一生中最钟爱的却是国画,而且造诣颇深,还是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油画系的高材生,与李苦禅、许麟庐、黄永玉等许多丹青大家有缘,特别是他与海派画坛大师程十发的君子交、翰墨缘,堪称佳话。  相似文献   
2.
一座比肩法国国家舞蹈中心、英国拉班舞蹈中心、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的产学研一体的文化地标正式屹立于虹桥地区。  相似文献   
3.
王悦阳 《新民周刊》2012,(44):40-41
上海话并不只是上海人家常的生活语言。事实上,上海话更是展示这座城市文化内涵、市民智慧与城市精神的载体。上海的土特产——独脚戏、滑稽戏深受市民喜爱。而独脚戏、滑稽戏与媒体的"亲密结合",无疑更扩大了上海话的影响力。不过如今,就和各地一样,"讲故事"几乎成了电视机里最重头的方言保留节目。电波传欢笑且不论自戏曲曲艺出现以来...  相似文献   
4.
就这样,潇潇洒洒,无牵无挂,做完了自己该做的事情,一袭白衣,清风道骨,飘然而去。从此,世间再无"徐半尺",而曾经代表着中国书画鉴定三大流派的顶级权威,启功、谢稚柳、徐邦达,如今皆归道山,一个时代就这样过去了。  相似文献   
5.
<正>按照汪家芳的设想,若干年后,当城市发展进入到另一个新的阶段,或许会有人通过回望此次“城·长”展,经由这些饱蘸艺术家人文精神和时代激情的作品走入历史的纵深,端详这个沸腾的时代。“真心希望到那个时候,这些作品依然能给人带来感动,直至成为这座城市历史的一部分。”在名家辈出,异彩纷呈的上海画坛,山水画大家汪家芳每次的“亮相”,总是令人意外,甚至惊喜连连。或是顶天立地的巨幅山水,或是表现城市建筑的大幅佳作,一会儿又拿出了一百张面貌各异、手法不同、叫人目不暇接的组画……  相似文献   
6.
王悦阳 《新民周刊》2022,(25):12-23
百余年来,上海这座城市诞生了无数漫画艺术大家,也为时代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艺术形象,直至今日,几代漫画人用艺术的视角俯瞰新老上海的时代变迁,讲述中外艺术家与上海这座城市密不可分的关系,用漫画这一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将上海这座城市的时代变迁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7.
王悦阳 《新民周刊》2022,(43):52-57
这既是他“托古改制”的艺术主张,又体现在艺术创造实践之中,为“文人画”的推陈出新明确了方向,令后世画家获益至深。在张大千的晚年,有一次接受采访,说起自己当年在上海的好朋友,《春申旧闻》的作者陈定山曾经不无疑惑地问他:“大千,你怎么老是在临摹仿古?一天到晚就知道学石涛,我真怕你走不出来,找不到个人面貌了。”  相似文献   
8.
王悦阳 《新民周刊》2022,(34):62-65
一座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总在博物馆、美术馆与剧场、图书馆之间显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来上海看美展”已经成为市民美好生活和游客体验上海的优选。无论是博物馆里丰富、浩瀚的历史珍存藏品,让人们直观且动情地意识到中华文化的璀璨多姿,恢宏浩渺,抑或是各大美术馆中精彩纷呈的艺术展览,古今中外,远至宋元时期的艺术珍品,近到现当代艺术大师的经典之作,在上海大大小小的美术馆中,观者都能找到自己的“心头好”,花上一整天的时间,来进行一次既可远及古代,又能穿越未来的艺术之旅。  相似文献   
9.
王悦阳 《新民周刊》2022,(28):78-78
近日,上海美术馆将与奉贤区人民政府签约合作,依托奉贤“落英缤纷文化中心”打造上海美术馆分馆。这是拥有66年历史的上海美术馆迁址中华艺术宫十周年之际,宣布设立的首个分馆。  相似文献   
10.
王悦阳 《新民周刊》2022,(13):126-126
以其苍劲老辣的线条,勾出戏魂,画出戏骨,用笔生动,造型丰满,设色浓烈,使外行见之喜爱,内行观后赞叹。作为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昆曲与国画堪称双璧,无不以其形象化、虚拟型与民族性而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也正因此,数百年来这对姐妹艺术始终相伴相依,佳话不断。在其中,当代国画大师戴敦邦先生更具典型代表性,他不仅从戏曲表演的眼神、程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