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78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宫腹腔镜联合手术诊治不孕症150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在诊治不孕症中的应用。方法:对150例不孕症患者行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对不孕症病因进行诊断,同时行治疗。结果:盆腔粘连和输卵管阻塞是不孕症的主要原因。子宫内膜息肉和正常盆腔占次要比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多囊卵巢也是主要病因。150例同时行宫腹腔镜输卵管通液和各种疾病的治疗。联合手术后妊娠率为48.8%。结论:腹腔镜联合手术,在一次麻醉下,可以对不孕的原因全面评价和明确诊断,在诊断同时进行治疗,对不孕症的诊断和治疗有重大的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医疗性早产     
随着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发展,胎儿成熟度估计的提高,产前监护技术的普及,尤其是B超的应用,以及产科一儿科医师们的合作,允许人们在对胎儿及/或孕母有利的条件下,通过剖宫产、引产  相似文献   
3.
4.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系统是纤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水解细胞外间质,参与组织改造和细胞迁移,在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中发挥作用.许多研究发现,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系统与卵巢癌恶性程度、分期、分化、转移及预后有重要关系.抑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的活性、阻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与其受体在细胞表面结合、抑制信号传导途径等可作为卵巢肿瘤治疗的另一途径.综述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系统组成、作用机制,与卵巢肿瘤及其治疗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VEGF-165在子宫腺肌症中表达的影响。方法43例子宫腺肌症患者分为对照组(n=21)和米非司酮治疗组(n=22),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对照组(月经第3天)和米非司酮组(术前)血清中FSH、LH、E2、PRL、P及T的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两组患者在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中的VEGF-165蛋白水平。结果米非司酮组较对照组血清FSH、LH、E2、P明显降低(P<0.05),而血清PRL和T的水平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VEGF-165在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内的表达,异位内膜均明显高于在位内膜(P<0.05);而其在间质细胞内的表达,异位内膜与在位内膜无统计学差异(P>0.05)。米非司酮组异位和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间质细胞中VEGF-165的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VEGF-165在对照组异位内膜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增殖期高于分泌期(P<0.05)。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后,VEGF-165在异位和在位内膜中的表达明显下降,可能是通过抑制VEGF蛋白合成,降低血管通透性,抑制新生血管生成,从而有效地控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子宫颈非何杰金氏病(LMNH)是淋巴细胞恶性增生。1例罕见的宫颈LMNH患者,78岁,G_7P_4,绝经36年层阴道出血而急诊入院。既往史有子宫内膜癌的诱发因素:利尿剂治疗、有胰岛素非依赖性糖尿病常服降糖药、绝经后无任何妇检。一般临床检查正常,妇检宫颈呈圆柱状,据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分期为IB期,组织活检肿瘤细胞呈淋巴组织增生,扩散范围根据骨髓活检、胸片、胸腹部CT、  相似文献   
7.
宫外孕治疗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由于对宫外孕诱因已有进一步了解及hCG测定方法的改进,腹部及阴道B超的应用,使宫外孕得到早期诊断成为可能,破裂型已很少见,发生率<5%。药物治疗,内窥镜手术已被彻底接受,剖腹手术已很少运用。  相似文献   
8.
二氧化碳气腹对肿瘤细胞生长和播散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静脉使用 5 %NaHCO3 纠正CO2 气腹造成的酸中毒能否改善其对肿瘤细胞的促生长和播散作用。方法 观察静脉推注 5 %NaHCO3 的CO2 气腹组、CO2 气腹组及对照组带瘤Wister大鼠的肿瘤生长及穿刺点转移情况。结果 静脉推注 5 %NaHCO3 的CO2 气腹组、CO2 气腹组及对照组肿瘤的重量、体积和腹水体积有差异 ,但无统计学意义。穿刺点转移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CO2 气腹影响肿瘤细胞生长和播散的机制复杂 ,不能完全以CO2 引起机体酸中毒解释。未找到通过静脉推注 5 %NaHCO3 可改善CO2 气腹对肿瘤细胞生长影响的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研究抗苗勒管激素(anti-mullerian hormone,AMH),在诊断卵巢颗粒细胞瘤(granulosa cell tumor,GCT)中作为特异特性肿瘤标记的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Notrhern杂交法研究转基因小鼠早、晚期卵巢GCT中AMH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并用放射性碘(^125I)标记法,Norhten杂交法研究原卵巢GCT细胞中AMH及其受体mRNA的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宫腔镜在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中的诊断意义,以及临床干预指征和处理方式。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8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行宫腔镜手术的绝经后无症状的子宫内膜增厚(经阴道超声检查子宫内膜厚度5mm)患者261例。分析子宫内膜病理和子宫内膜厚度、B超影像特征及其与患者一般情况的关系。结果:261例患者的平均年龄(62.47±6.99)岁,平均绝经时间(11.78±7.48)年,平均子宫内膜厚度(10.63±4.48) mm。261例患者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子宫内膜息肉190例(72.8%),子宫内膜癌7例(2.7%)。正常子宫内膜、内膜良性病变、恶性病变的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8.17±2.11) mm、(10.63±4.43) mm、(16.29±6.5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宫腔镜病理结果作ROC曲线,以子宫内膜厚度11.5mm为界值预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或子宫内膜癌,敏感度为85.71%,特异度为70.47%。子宫内膜厚度及病理类型与患者年龄、生育史、BMI、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乳腺癌病史。均无显著相关。绝经5年内的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的内膜恶性病变比率可能相对较高。261例患者中,145例(55.6%)超声提示宫腔异常回声,116例未提示宫腔占位。超声有或无宫腔占位的病理类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最常见的病理为内膜息肉,无论超声是否仅提示内膜增厚或提示合并宫腔占位。对于息肉和其余病变,宫腔镜是准确的诊断方法。对于子宫内膜显著增厚的患者,内膜厚度超过11.5mm提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或内膜癌的风险,建议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