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2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019年11月JAMA杂志发表了有关"延迟脐带结扎(delayed umbilical cord clamping)和脐带挤压(cord milking)对母婴健康影响"的系列文章,并由期刊编辑部发表"主编寄语(Editorial)"进行了介绍,现将相关内容摘译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与内脏脂肪指数(visceral adiposity index, VAI)的关系。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的方法,对社区40岁及以上T2DM患者人口学特征、生活习惯、疾病史、家族史、服药史等资料进行收集,并进行体格检查及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bA1c)、血脂等指标的血生化检测。以HbA1c ≥7.0%作为血糖控制不良的标准,分析其与不同水平VAI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 607例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59.4±8.1)岁,平均糖尿病病程为(7.0±6.4)年,其中78.3%在接受降糖治疗。按VAI四分位数升高的次序将研究对象分为Q1、Q2、Q3和Q4组,其血糖控制不良率依次为60.6%、65.7%、70.1%和71.0% (趋势χ2=12.20, P<0.001)。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吸烟情况、心脑血管疾病史、降糖治疗情况、糖尿病病程及家族史后显示,T2DM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与VAI水平关联显著。与Q1组研究对象相比,Q2、Q3和Q4组血糖控制不良的OR值分别为1.239 (95% CI 0.918~1.672)、1.513 (95% CI 1.117~2.050)和1.535 (95% CI 1.128~2.088, 趋势P=0.003);VAI每升高一个四分位数,血糖控制不良OR值为1.162 (95% CI 1.054~1.282)。结论:T2DM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与VAI显著相关,VAI水平高预示血糖控制不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妊娠间隔(IPI)对经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基于全国14个省区市共21家医院开展多中心回顾性研究,通过查阅病历收集2011—2018年间两次妊娠均在同一家医院分娩的经产妇的年龄、身高、孕前体重、IPI、既往史、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分娩孕周、分娩方式、妊娠结局等资料。根据不同IPI分为4组:<18个月组、18~23个月组、24~59个月组和≥60个月组,分析其临床特征和妊娠结局。根据WHO的推荐,以24~59个月组作为参照,比较各组经产妇的妊娠结局。进一步根据年龄、妊娠期糖尿病(GDM)史、巨大儿分娩史和早产史进行分层分析,探讨不同特征经产妇中IPI对其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经产妇8026例,其中<18个月组、18~23个月组、24~59个月组和≥60个月组分别为423、623、5512和1468例。(1)<18个月组、18~23个月组、24~59个月组和≥60个月组的妊娠年龄、本次妊娠前体质指数(BMI)、剖宫产史比例、GDM发生率、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以及剖宫产术分娩比例均逐渐增加,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经产妇相比,≥60个月组经产妇的早产、胎膜早破和羊水过少的发生风险分别增加42%(OR=1.42,95%CI为1.07~1.88,P=0.015)、46%(OR=1.46,95%CI为1.13~1.88,P=0.004)和64%(OR=1.64,95%CI为1.13~2.38,P=0.009),其他组均未见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增加(P均>0.05)。(3)根据妊娠年龄分层,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比较,高龄经产妇≥60个月组羊水过少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OR=2.87,95%CI为1.41~5.83,P=0.004);非高龄经产妇<18个月组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OR=1.59,95%CI为1.04~2.43,P=0.032),≥60个月组胎膜早破(OR=1.58,95%CI为1.18~2.13,P=0.002)和早产(OR=1.52,95%CI为1.07~2.17,P=0.020)的发生风险均显著增加。根据有无GDM史分层,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比较,≥60个月组有GDM史经产妇产后出血的风险显著增加(OR=5.34,95%CI为1.45~19.70,P=0.012),无GDM史经产妇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OR=1.44,95%CI为1.10~1.90,P=0.009)。根据有无巨大儿分娩史分层,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比较,≥60个月组有巨大儿分娩史经产妇剖宫产术分娩的比例显著增加(OR=4.11,95%CI为1.18~14.27,P=0.026),无巨大儿分娩史经产妇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OR=1.46,95%CI为1.12~1.89,P=0.005)。根据有无早产史分层,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比较,≥60个月组无早产史经产妇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OR=1.47,95%CI为1.13~1.92,P=0.004)。结论IPI≥60个月或<18个月均会造成经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增加,应通过对育龄期妇女孕前咨询和产后保健的健康教育,指导育龄期妇女再次妊娠时保持适宜的IPI,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妊娠期高血糖包括妊娠期不同类型的糖代谢异常,与巨大胎儿、剖宫产术分娩、早产、子痫前期等不良妊娠结局明确相关,且远期母儿代谢综合征的发生风险增高。伴随我国生育政策的不断调整,妊娠期高血糖的发生率升高,妊娠期规范化管理能明确降低上述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本指南将对妊娠期高血糖的分类以及不同类型糖代谢异常的孕前、孕期及产后的监测和管理进行阐述,旨在进一步改善妊娠期高血糖的母儿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E6/E7 mRNA检测方法对于CIN1及以下病变的宫颈癌高危人群HPV阳性分流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6年1—6月山西省古交市、北京市密云县和河北省曲周县在2014年政府免费宫颈癌筛查中发现的322例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病变(CIN1)及以下病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HPV PCR分型检测,其中高危HPV阳性者再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和E6/E7 mRNA检测,任一阳性者进行阴道镜检查,并对阴道镜检查可疑或异常者进行定点活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322例患者中,高危型HPV阳性检出率为34.2%(110/322),其中80例(72.7%)为单一HPV高危亚型阳性,主要感染型别前三位分别为HPV52、HPV16和HPV58。宫颈细胞学分流检出CIN2及以上病变2例(1.8%,2/110)。E6/E7 mRNA分流检出CIN2及以上病变5例,检出率为4.6%。在E6/E7 mRNA阳性患者中CIN2及以上为5例(14.3%);E6/E7 mRNA阴性患者中,CIN2及以上患者为3例(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结论对于HPV阳性者采用E6/E7 mRNA分流宫颈癌前病变的检出率高于细胞学分流,可应用于宫颈癌高危人群HPV阳性的分流。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孕期被动吸烟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对妊娠并发症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3月在我国15家医疗保健机构分娩的8926例单胎活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孕期被动吸烟发生情况、妊娠并发症和结局等信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孕期被动吸烟对妊娠并发症及结局的影响。结果共1801例产妇在孕期经历被动吸烟。控制混杂因素后,孕期经历被动吸烟的产妇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发生风险是非被动吸烟者的1.359倍(95%CI:1.146~1.612,P<0.001),胎膜早破的风险为1.290倍(95%CI:1.095~1.520,P=0.002),早产的风险为1.367倍(95%CI:1.155~1.619,P<0.001),娩出低出生体重儿的风险为1.341倍(95%CI:1.079~1.668,P=0.008)。与非被动吸烟者相比,平均每周被动吸烟天数≥4天者胎膜早破、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风险分别为非被动吸烟者的1.402倍(95%CI:1.104~1.780,P=0.006)、1.690倍(95%CI:1.339~2.132,P<0.001)和1.584倍(95%CI:1.172~2.141,P=0.023)。结论被调查产妇孕期被动吸烟率较高,孕期经历被动吸烟能够增加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8.
2021年12月,美国糖尿病学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DA)基于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更新了“糖尿病诊治指南”(简称2022年ADA指南),并发表在 Diabetes Care杂志上。本文针对其中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内容 [1, 2]介绍如下,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与缺血性脑卒中不同亚型之间的相关性及特点,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依托"北方农村地区居民常见慢性非传染病疾病家系队列研究",选取2013-2015年房山区脑卒中队列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79名,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生化指标检测、ba PWV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测量,根据不同缺血性脑卒中TOAST(急性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分型的亚型将患者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脑卒中组和小血管阻塞(SAO)型脑卒中组。用R语言1.0.142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和Z检验,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OAST分型各亚型与ba PWV之间的关系。结果 LAA型脑卒中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中心性肥胖率均显著高于SAO型脑卒中患者,HDL-C、ba PWV、ba PWV异常率均显著低于SAO型脑卒中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年龄、性别、血压是否正常等因素之后,SAO型脑卒中患者ba PWV异常的风险是LAA型脑卒中患者的2.747倍(OR=2.747,95%CI:1.500~6.118,P0.05);在调整了年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心脑血管疾病病史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后,SAO型脑卒中患者ba PWV异常的风险是LAA型脑卒中患者的1.542倍(OR=1.542,95%CI:1.051~2.242,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TOAST分型不同亚型间ba PWV存在差异,相比于LAA型脑卒中患者,SAO型脑卒中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异常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社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糖控制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关系.方法 对北京市3个农村社区40岁及以上T2DM患者进行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及血生化指标的检测、CIMT测量、其他体格检查以及一般人口学资料的问卷调查.以HbA1c为血糖控制指标,分析其与CIMT的相关性.结果 本次分析共纳入720名T2DM患者,平均年龄为(59.06±7.50)岁,中位糖尿病病程6.3年.相关性分析显示CIMT与HbA1c呈正相关(rs =0.182,P<0.001).血糖控制良好组(HbA1c <6.5%)、控制一般组(6.5%≤HbA1c <8.0%)和控制不良组(HbA1c≥8.0%)CIMT增厚率分别为21.98%、28.94%和38.11%(x2=13.78,P=0.001).Logistic回归显示,调整年龄、性别、心脑血管病史、血压、血脂、糖尿病用药及病程因素后,HbA1c仍为CIMT增厚的危险因素(OR=1.18,95% CI:1.07~1.31);与血糖控制良好组相比,血糖控制不良仍为CIMT增厚的危险因素(OR =2.17,95% CI:1.34~3.51).结论 T2DM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与CIMT显著相关;HbA1c≥8.0%可能为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且作用独立于血压、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