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14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首次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KD)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及其再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总结2000—2004年北京45家医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IVIG无反应性定义为首次IVIG治疗36h后体温仍超过38·5℃。结果1107例患儿纳入研究对象,1092例有急性期治疗资料,1052例(96·3%)接受IVIG治疗,135例对首次IVIG治疗无反应,发生率12·8%(135/105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沉、GPT、WBC、发病至用IVIG的时间、血浆白蛋白及IVIG治疗剂量,是IVIG无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IVIG无反应者8例给第2剂2g/kg IVIG,5例热退;114例给1g/kg剂量IVIG治疗,35例(30·7%)热退;11例给400~600mg/kg IVIG,1例(9·1%)热退;2例给糖皮质激素,2例均热退。4种再治疗方法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第2剂2g/kg IVIG治疗较其它再治疗所需进一步IVIG或激素治疗次数少,体温恢复快。结论约12·8%KD患儿对初次IVIG治疗无反应。血沉、WBC和GPT、血浆白蛋白、IVIG使用方法及起病至用IVIG的时间,是IVIG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初次IVIG无反应患儿推荐使用第2剂2g/kgIVIG,对2次2g/kgIVIG治疗仍无效者可以选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首次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KD)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及其再治疗方法的选择。 方法总结2000—2004年北京45家医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IVIG无反应性定义为首次IVIG治疗36h后体温仍超过38.5℃。 结果1107例患儿纳入研究对象,1092例有急性期治疗资料,1052例(96.3%)接受IVIG治疗,135例对首次IVIG治疗无反应,发生率12.8%(135/105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沉、GPT、WBC、发病至用IVIG的时间、血浆白蛋白及IVIG治疗剂量,是IVIG无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IVIG无反应者8例给第2剂2g/kg IVIG,5例热退;114例给1g/kg剂量IVIG治疗,35例(30.7%)热退;11例给400~600mg/kg IVIG,1例(9.1%)热退;2例给糖皮质激素,2例均热退。4种再治疗方法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第2剂2g/kg IVIG治疗较其它再治疗所需进一步IVIG或激素治疗次数少,体温恢复快。 结论约12.8%KD患儿对初次IVIG治疗无反应。血沉、WBC和GPT、血浆白蛋白、IVIG使用方法及起病至用IVIG的时间,是IVIG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初次IVIG无反应患儿推荐使用第2剂2g/kgIVIG,对2次2g/kg IVIG治疗仍无效者可以选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3.
晕厥是儿科临床常见症状,病因复杂,儿童晕厥中以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S)最常见,50%以上的晕厥属于血管迷走性晕厥[1]。直立倾斜试验(head upright tilt test,HUT)对不明原因晕厥进行了诱发试验,已成为诊断VS的重要方法,为VS提供了直接依据和标准[2~4]。近几年来HUT的方法学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组拟通过对58例不明原因晕厥患儿的试验观察,以探讨适用于儿童的简便易行的倾斜试验方法。对象和方法一、对象2001年8月以来在我院门诊和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患儿58例,男25例,女33例;年龄6~16岁,平均年龄(11.0±2.2)岁;病程5d~3年;…  相似文献   
4.
正常和心力衰竭儿童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测定正常及心力衰竭(HF)患儿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NT-proBNP)水平,探讨NT-proBNP在HF患儿中的改变及其与HF严重程度的关系,并提供小儿NT-proBNP的正常参考范围。方法随机选取体检健康儿童80例,年龄1~16岁,男女各40例;同期选择典型HF表现的住院患儿70例;男32例,女38例;年龄1~16岁,患儿依原发病分为扩张型心肌病(DCM)组45例,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50%;室间隔缺损(VSD)组25例,LVEF为51%~78%。抽取静脉血以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NT-proBNP水平。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LVEF,用改良Ross评分评定HF临床程度。结果正常儿童血清NT-proBNP水平为75.8~429.2 fmol/mL[(223.05±76.60)fmol/mL],血清NT-proBNP水平与年龄无关,女童略高于男童,但无显著性差异。HF患儿NT-proBNP水平为224.0~5330.8 fmol/mL(中位数1353.3 fmol/mL),第10百分位和第90百分位分别为341.63 fmol/mL、2794.07 fmol/mL,显著高于正常儿童(Z=-10.16 P<0.001)。DCM组血清NT-pro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r=-0.546)。HF患儿血清NT-proB-NP水平与临床心功能评分呈正相关(r=0.81)。NT-proBNP水平为351.46 fmol/mL时,诊断HF的敏感性为90.0%,特异性92.5%,ROC曲线下面积0.981(95%可信区间0.965~0.998 P<0.05)。正常小儿血清NT-proBNP水平为(223.1±76.6)fmol/mL,HF患儿血清NT-proBNP显著增高。结论血清NT-proBNP升高与HF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选取NT-proBNP<332.7 fmol/mL为正常范围对HF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是小儿HF一个较好特异性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10至2012年中国育龄妇女孕前营养状况的变化趋势.方法 研究人群为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参加“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覆盖的31个省、市、自治区220个试点县的21~49岁育龄妇女,共2 120 131人.研究孕前营养指标主要包括体质量指数(BMI)、血红蛋白含量(HB)和空腹血糖(FBG).结果 2010至2012年总体上中国育龄妇女孕前平均HB含量持续升高,而孕前平均BM1和FBG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将3个孕前营养指标测定的结果均分为4类,各类构成人群均主要分布在25 ~34岁年龄组.孕前低BMI人群发生率逐年增加,从2010年10.4%(31 649/304307)增加到2012年14.14%(114 159/807 131);孕前超重人群及肥胖人群均在2012年发生率最低,分别为10.65%(85 984/807 131)和2.32%(18 735/807 131).孕前低血糖发生率由2010年5.45%(16 581/304307)降至2012年5.23%(42 199/807 131);孕前空腹血糖受损及糖尿病发生率逐年降低,分别从2010年3.17% (9 652/304 307)和1.64%(4 982/304307)降至2012年2.71%(21 875/807 131)和1.05%(8 505/807 131).孕前轻度及中重度贫血的发生率在逐年下降,分别从2010年12.29%和0.95%降至2012年9.62%和0.78%;孕前高HB含量人群也呈现不断下降趋势.2010至2012年中国育龄妇女3个孕前营养指标的变化趋势在4个分类中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中国育龄妇女总体孕前营养状况良好,肥胖、贫血及糖尿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用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堵闭部分边缘缺乏或不足(<5mm)的房间隔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1999年7月至2 0 0 1年9月对芝加哥大学儿童医院的2 3例边缘<5mm的房间隔缺损患儿试用Amplatzer封堵器进行堵闭,其中男10例,女13例,平均年龄10 7岁。2 0例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或心内超声心动图测量的房间隔缺损前缘0~4mm ,2例下缘为2mm ,1例后缘为2mm。同期,4 8例房间隔缺损边缘>5mm的患儿作对照。结果 全部2 3例边缘<5mm的房间隔缺损患儿和4 8例对照儿均成功安装了封堵器。两组间年龄、缺损大小和所用封堵器大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 . 0 5 )。2 3例边缘<5mm的患儿中17例(73. 9% )即刻完全堵闭,对照组4 4例(91 .7% )即刻完全堵闭(P <0 .0 5 ) ;2 4h复查边缘<5mm患儿及对照组的完全堵闭率分别是91 3%和93 8% (P >0. 0 5 ) ;6个月复查两组完全堵闭率分别是95 7%和95 8% (P >0 . 0 5 )。缺损边缘<5mm患儿及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72 . 5±2 6 .5 )min和(6 1. 4±2 1 .9)min ;X线暴光时间分别为(12 .6±7 .0 )min和(9. 8±4 . 2 )min ,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稍长。两组患儿术中和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前、后或下缘<5mm的房间隔缺损仍可以用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堵闭,但长期手术  相似文献   
7.
孤立性心肌致密化不全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儿女 ,4岁 10个月。因心律失常安装室内除颤器入院。患儿第 1胎第 1产 ,足月顺产 ,产前胎儿超声检查发现心功能降低 ,疑及肌部室间隔缺损。生后 1d超声检查示左心室壁中至重度增厚 ,呈海绵样改变 ,轻度左室功能降低。给予地高辛口服 ,门诊随访。患儿 6个月时 ,无诱因哭闹、烦躁 ,进而青紫 12h ,在当地门诊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室性心动过速 ,急诊入院。入院时患儿面色青紫 ,心律不齐 ,血压 96 / 34mmHg (1mmHg =0 133kPa) ,心电图示间断心动过速 ,室率 2 5 0~ 2 70次 /min ,遂停用地高辛 ,改用利多卡因 7mg静脉滴注 (简称…  相似文献   
8.
心脏负荷试验用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 1.1 发展简史与生理学基础运动试验在心血管医学中具有很长的历史,1908年Willem Einthoven首先报道了运动后心电图的ST段改变,1928年Feil和Siegel发现运动可诱发心绞痛,同时心电图上可出现ST段下降及T波改变,认识到了运动心电图的诊断性应用价值,但直到1932年Goldlrammer和Scherf才提议将运动负荷心电图作为心绞痛的一种诊断方法,此后这种方法在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  相似文献   
9.
小儿室上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上性心动过速(superventricular tachycardia,SVT)又称室上速,为小儿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其特点是突然发作及突然终止。正常的窦性心律突然被过早的异位搏动所代替,以后连续频发,终止时又突然刹停,其后接一间歇,又被窦性心律所接替。其出现可能短暂仅数秒钟即消失,亦可经久不止,甚至有绵延数年者。发症机制多数为折返激动,其次为心房或房室结的自律性增高所致,是儿科常见的心律失常急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儿童高血压患病率有增高趋势,本研究拟总结住院儿童高血压的病因特点,探讨儿童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的不同点,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2003至2007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的全部高血压患儿,诊断标准参考国内及美国公认儿童高血压诊断标准,按照病因将患儿分成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2类,分别分析其临床特点,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的鉴别参数。结果共304例患儿入选为研究对象,其中原发性高血压146(48.0%)例,继发性高血压患者158(52.0%)例,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及青春期高血压患儿构成比分别为3.0%、6.3%、7.9%、39.1%及43.8%(P<0.001);继发性高血压患儿中,肾性高血压为首位病因,其他依次为内分泌性高血压、心血管性高血压、中枢神经性高血压及其他未系统归类的高血压。单因素分析发现高血压发病时间、入院时舒张压、24h平均心率、患儿性别、年龄、高血压家族史、头晕、恶心、黑棘皮征、体质量指数、尿酸、尿蛋白、心电图ST-T改变、血尿素氮、肌酐、立位肾素活性、超声显示脂肪肝发生率有显著差别(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示高血压家族史(OR=8.897)、年龄>10岁(OR=10.176)、体质量指数超标(OR=19.256)是预测高血压为原发性高血压的独立因素;而ST-T异常(OR=0.0257),立位肾素活性>6μg/(L.h-1)(OR=0.0593)提示高血压为继发性高血压。结论住院的高血压儿童以青春期儿童多见,以继发性高血压为主;高血压家族史、年龄>10岁、体质量指数超标提示高血压为原发性高血压;而ST-T异常和立位肾素活性>6μg/(L.h-1)提示高血压为继发性高血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