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1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生期窒息发生率和死亡率近10年变迁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近10年来围生期窒息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变迁,探讨围生期窒息相关因素及开展新法复苏对围生期窒息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对近10年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分娩的所有活产新生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窒息的发生率、死亡率、病死率,观察上述指标的逐年变化趋势及季节变化的情况,并探讨性别、双/多胎、出生体质量、胎龄分娩方式对这些指标的影响。结果轻度窒息发生率在开展新法复苏后明显下降,并稳定在1.5%左右,而重度窒息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无明显变化。窒息儿的发生率以4月份最高,但死亡率和病死率以7月份最高。窒息的发生还与性别、双/多胎、出生体质量、早产以及阴道助产有关。结论围生期窒息的发生与性别、双/多胎、出生体质量、胎龄密切相关;新法复苏能显著降低轻度窒息的发生率,对重度窒息的发生率和窒息病死率无明显影响;窒息儿的死亡率和病死率与季节有关。  相似文献   
2.
小儿心包炎5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心包炎在临床上虽不多见,但化脓性心包炎可在短期内发展为缩窄性心包炎,故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甚为重要。本文总结了1966~1990年收治的53例小儿心包炎,着重分析了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转归。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亚低温治疗方案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人们开始积极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亚低温治疗。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已证实亚低温对HIBD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但临床推广应用还需确定成熟的治疗方案。目前认为可通过振幅整合脑电图、脑电图、磁共振成像早期诊断新生儿HIBD,及时进行亚低温治疗。一般缺氧缺血后6小时内,脑温32~34℃,持续72小时或更长时间的亚低温治疗有效。采用选择性头部低温或全身系统低温方式尚有争议。亚低温治疗时注意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对安全实施亚低温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细菌内毒素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远期智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细菌内毒素脂多糖(LPS)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远期智能的影响,方法,建立新生大鼠LPS+HIBD模型,于新生大鼠缺氧前4h给予腹腔注射LPS0.3mg/kg,HIBD组和对照组仅给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采用迷宫实验观察远期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结果:LPS+HIBD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低于HIBD组,表现在达标所需反映次数明显高于HIBD组(P<0.05),而正确率支明显低于HIBD组(P<0.05),结论:LPS对缺氧缺血引起的脑损伤有增敏作用,可进一步降低HIBD后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温干预起始时间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方法Wistar 7日龄新生大鼠,随机分到缺氧缺血后0 min、60 min、120 min、6 h起始亚低温干预组、常温(37℃)恢复组、正常对照组(假结扎组),每组30只.每组20只于缺氧缺血后78 h处死,10只用于测定脑组织含水量,10只经灌注固定,冠状切片进行微管相关蛋白-2(MAP-2)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脑梗塞面积;另外10只于生后42d用迷宫实验检测其学习和记忆能力.结果(1)亚低温干预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与常温恢复组相比显著减少(P<0.05);(2)亚低温干预各组大鼠脑梗塞面积与常 温恢复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且随着亚低温干预起始时间的延迟,梗塞面积逐渐增大;延迟6 h的干预仍有效;(3)亚低温干预各组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显著高于常温恢复组(P<0.05).结论亚低温干预效果与缺氧缺血后低温的起始时间有 关,延迟6 h的亚低温干预仍有效.  相似文献   
6.
窒息新生儿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对新生儿(MCI组)窒息心肌损害(MC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直接化学发光免疫夹心法和免疫抑制酶动力学法动态检测34例生后10 d内窒息并MCI新生儿(MCI组)血清cTnⅠ和CK-MB水平,并以38例窒息无心肌损害(NMCI组)及30例正常新生儿(NC组)作为对照组。结果NC组cTnⅠ水平在生后10 d内无变化,MCI组生后24 h内和1周时cTnⅠ水平均显著高于NMCI组和NC组(P均<0.01)。MCI组生后24 h内CK-MB水平显著高于NMCI组和NC组(P均<0.01);3组生后5~7 d检测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且均明显低于生后24 h内水平。cTnⅠ诊断新生儿MCI的敏感度为91%,特异度为88%,准确度89%;CK-MB诊断新生儿MCI敏感度为85%,特异度为68%,准确度为74%。结论血清CK-MB及cTnⅠ均可用于新生儿窒息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cTnⅠ优于CK-MB。  相似文献   
7.
8.
患儿,胎龄35^+5周,早产儿,因其母前置胎盘提前剖宫产娩出,生后Apgar评分:1min9分,5min、10 min均10分,羊水Ⅰ°污染,生后一般情况良好,查体腹部未触及肿物及囊性包块,也无其他阳性体征.生后24 h开奶,奶量渐增至170 ml/d,出生至病情出现变化期间查血常规、炎症因子等均未见异常,入院彩超显示:(1)脑室周围白质损伤,(2)卵圆孔未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效果及复发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21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出生行抗VEGF治疗的ROP患儿159例的临床资料,根据首次抗VEGF治疗后随访周期内ROP复发与否分为复发组(24例)和非复发组(135例),比较分析2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抗VEGF治疗ROP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 经单次抗VEGF治疗后,所有159例患儿均显示附加病变消退。24例(15.1%)抗VEGF治疗后复发,复发平均时间为治疗后(8.4±2.6)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眼底出血、总用氧时间较长是ROP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而妊娠高血压是保护因素(P<0.05)。 结论 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治疗ROP是有效的。术前眼底出血和氧疗时间较长可增加ROP复发的风险,而对于妊娠高血压对ROP复发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全身亚低温治疗对新生儿的不良影响 ,评价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窒息的安全性。方法 将中重度窒息足月新生儿 2 4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各 12例 ,亚低温治疗组维持肛温在 3 3~ 3 4℃ 72h ,其他治疗措施与对照组相同。两组均连续进行监护和生化指标检测 ,记录临床症状及体征。结果 两组均无出血、严重感染及死亡。亚低温组治疗期间心率平均下降 3 0次 /min ,血压及呼吸未见明显改变 ,未发现与亚低温相关的心律失常及肺动脉高压。其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酶时间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血钠、血钾、血钙在低温治疗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窒息新生儿治疗前均有代谢性酸中毒 ,部分患儿有急性肾功能异常 ,治疗后均逐渐纠正 ,亚低温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全身亚低温治疗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在严密监护下用于足月新生儿窒息的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