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6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摘要]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痰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住院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儿336例,对其痰液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分离出病原菌352株,革兰阴性杆菌占79.8%,前3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革兰阳性球菌占15.1%,前3位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真菌占5.1%。药敏结果显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达73.5%,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相对敏感(耐药率30.2%)。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7.7%。革兰阳性球菌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为47.6%,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 16.7%,未检测出耐万古霉素菌株。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耐药率达60%-100%,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及利奈唑胺高度敏感。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优势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且混合感染多见,各类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表现为多重耐药,应及早并反复多次行深部痰培养检查以提高阳性率,临床上在痰培养未得到结果前可选用以抗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的抗菌药物,联用抗革兰阳性球菌的抗菌药物经验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扩张型心肌病 (DCM )患儿血清一氧化氮 (NO)含量的变化及其与左室功能的关系 ,检测26例DCM患儿血清NO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 (LVEF) ,并以34例健康儿童血清NO含量作为对照。结果显示 ,DCM患儿血清NO含量较正常儿童明显增高 (P<0.01) ,并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 (r= -0.80,P<0.01)。提示DCM患儿的心功能下降可能与NO过度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1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川崎病是一种血管炎综合征,好发于2~4岁儿童,其最大的危害为冠状动脉受损,是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后发生冠心病的潜在危险[1].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法在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慢性反复发作期的疗效评价。方法:符合纳入标准患儿共15例,均符合中医痰瘀互结型辨证标准,采取自身前后对照法,在激素治疗基础上加中医辨证活血化瘀法施治,治疗期为4周,观察治疗后总有效率,并阐明在明显好转、好转、无效等观察指标上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显示,有效率为86.7%,明显好转有5例,好转有8例,无效有2例。结论: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慢性反复发作期应用活血化瘀法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7.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型术治疗肺动脉瓣狭窄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治疗肺动脉瓣狭窄(PS)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总结近10年行PBPV术86例患者术后即刻、术后3天、术后3个月、术后1年的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结果,观察PBPV的安全可靠性,并与同期外科手术的疗效比较.结果 PBPV术后即刻右心室收缩压由(98±28)mmHg降至(56±19)mmHg(P<0.01),肺动脉与右心室跨瓣压差(ΔP)由(64±27)mmHg降至(34±11)mmHg(P<0.01);心电图Tv1由直立变为倒置26例(30%).术后3天、3个月及1年经超声测定ΔP分别为(21±9)mmHg、(13±7)mmHg、(10±5)mmHg;心电图Tv1变为倒置例数分别为64例、84例和85例,与同期外科手术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PBPV术后即刻右心室压力可明显下降,若病例选择适当,几乎可以代替外科手术.PBPV操作简便,疗效可靠,不失为治疗PS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8.
快速型心律失常87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 通过87例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临床药物治疗效果的观察,总结心律平、异博定、洋地黄及三磷酸腺苷(ATP)等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并验证食道调博超速抑制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作用。结果 心律平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有效率达88.9%,洋地黄与心律平联用对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效果较好,乙胺碘肤酮对以上药物无效的心律失常仍然有较好的疗效,而食道调博超速抑制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有效率达100%。结论 对多数快速型心律失常,心律平可作为首选药物。药物治疗无效时,应用食道调博超速抑制治疗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乙胺碘肤酮治疗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心脏轻度杂音与心脏瓣膜反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1月在该院非心脏疾病诊疗或常规体检时,听诊有心脏杂音的儿童274例,行心脏彩超、心肌酶等检查明确心脏杂音产生的原因.结果 274例心脏杂音患儿中确诊为生理性杂音168例,占61.31%(168/274),先天性心脏病36例,占13.14%,继发性心脏病70例,占25.55%.生理性杂音原因中包括瓣膜反流、左室假腱索等情况,其中,瓣膜反流101例,占生理性杂音的60.12%(101/168),占整个心脏杂音的36.86%(101/274);3~6岁心脏杂音组中瓣膜反流例数为35例,占76.09%,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2~<3岁心脏杂音组中瓣膜反流率为38.55%,高于小于1岁组的2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心脏杂音分级为Ⅰ级的患儿中,为瓣膜反流的占53.13%,Ⅱ级为29.89%,Ⅲ级为1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心脏听诊杂音与瓣膜反流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通过心脏杂音可初步判断儿童器质性心脏病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0.
陆萍  韩玲  金梅  王磊  郑可  王瑞耕 《中华儿科杂志》2001,39(5):316-317,T004
患儿男 ,1岁 6个月。 6个月时无明显诱因而剧烈哭吵 ,面色苍白、大汗淋漓 ,当地医院查体发现心率 30 0次 /min以上 ,经抢救治疗后好转。此次因外院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先天性心脏病 (简称先心病 ) ,房间隔缺损 ;右房占位病变而入院。患儿无先心病及肿瘤家族史。体检 :发育营养稍差 ,体重8kg ,心前区无震颤 ,心率 12 0次 /min ,L2~ 4 Ⅱ / 6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 ,P2 正常。两肺呼吸音清。腹软 ,肝脾不大。术前常规实验室检查正常 ,头颅CT、脑电图正常。染色体检查示2 3对染色体 ,第 18对染色体与Y染色体大小相同。心电图及 2 4小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