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总结安尔碘引起过敏性休克1例的临床资料,起病先表现为典型荨麻疹,继而出现循环衰竭、意识障碍,经及时、迅速的抗休克、抗过敏治疗存活,提示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安尔碘不仅可引起过敏,而且可导致过敏性休克,医务人员在使用过程中需高度警惕其引起过敏性休克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肺部超声与胸部CT诊断婴幼儿重症肺炎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佛山市妇幼保健院住院收治的肺炎婴幼儿(1个月~3岁)10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肺部超声检查,并在诊断重症肺炎24 h内进行胸部CT检查,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同时以胸部CT为金标准,评估肺部超声对婴幼儿重症肺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100例患儿中超声呈低、等或混合回声,其内可见支气管征或含液支气管征,部分见腺泡实变影、斑片影、结节影、间质浸润病变、肺纹理增粗、胸腔积液,观察B线见其呈位于胸膜、向屏幕底部延续的条状强回声,出现肺实变伴支气管充气征、A线消失、胸膜线模糊或消失分别36例(36.00%)、93例(93.00%)、44例(44.00%);胸部CT确诊为重症肺炎87例,排除重症肺炎13例,肺部超声诊断婴幼儿重症肺炎时,检出腺泡实变影、腺泡斑片影、结节影、间质浸润病变、肺纹理增粗、胸腔积液与胸部CT的符合率分别为80.00%、60.53%、87.50%、83.33%、76.19%、66.67%;以胸部CT为金标准,肺部超声诊断婴幼儿重症肺炎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分别为90.80%、69.23%、88.00%、95.18%、52.94%、0.531。结论肺部超声诊断婴幼儿重症肺炎有较高应用价值,与胸部CT相比,其诊断符合率、一致性均较高,应用肺部超声有助于提高婴幼儿重症肺炎的诊疗水平,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3.
杨在东 《临床荟萃》2002,17(6):350-351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 (AOPP)是儿科急危重症之一 ,而高原地区小儿有机磷农药中毒多由皮肤黏膜吸收引起 ,临床特点为病史不清 ,起病呈亚急性经过 ,病情重 ,发展快 ,易误诊。现将我科 1991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收治 134例中、重度有机磷中毒病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34例AOPP患儿中 ,男 88例 ,女 46例 ,年龄 1个月至 15岁 ,中毒药物 :敌敌畏、对硫磷、敌百虫、乐果、内吸磷及甲氨硫磷等。中毒途径 :穿用农药涂抹、浸泡或洗涤过的内衣裤 ,或睡用农药涂抹、喷洒过的土炕。,发病至入院时间 3天至 2周左右 ,来自农牧…  相似文献   
4.
高海拔地区小儿超高热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超高热是指患儿的体温≥41℃,是小儿急危重症之一,可诱发脑水肿抽搐、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低氧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及高糖血症,使原发病加重以至恶化,冶疗不及时,可使患儿死亡或遗留后遗症。为探讨高海拔地区(2300m以上)小儿超高热的病因、发病率及其并发症、影响预后的因素和本症的抢救治疗,现将我科近年来收治的40例超高热病人做一临床分析。临 床 资 料1 性别与年龄 男性22例占55%;女性18例占45%,<1岁13例占32.5%;~2岁7例占17.5%;~3岁4例占10%;~4岁5例占12.5%;~5岁6例占15%;>5岁5例占12.5%。2 原发病 感染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伴髓系抗原表达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的免疫分型特点与临床疗效预后的关系.方法 根据国际白血病欧洲协作组 (EGIL)标准,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对98例初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分为My- -ALL和My+ -ALL组,My+ -ALL包括My+ B-ALL和My+ T-ALL组,给予正规治疗,对其预后进行观察.结果 My+-ALL患儿25例发生率为25.5%(25/98),其中My+ B-ALL 18例,占72.0%(18/25),My+ T-ALL 7例,占28.0%(7/25).My+ B-ALL和My+ T-ALL患儿中,髓系表达指标CD13阳性率最高,其次为CD33,而CD117均未表达.My+ B-ALL与My- B-ALL、My+ T-ALL与My- T-ALL患儿CR率相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但在My+ B-ALL组患儿达缓解所需的时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免疫表型的研究为儿童急性白血病亚型提供了临床诊断的依据.My+ -ALL的预后没有因髓系抗原的表达而与My--ALL表现出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高原地区小儿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特点 ,对 10年来 134例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抢救成功。高原地区小儿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特点为经皮肤吸收中毒 ,误诊率高 ,临床发病呈亚急性 ,治疗呈亚阿托品化 ,中毒、高原缺氧是脑功能不全发生率高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发现中毒的发生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高原地区小儿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特点$青海省妇产儿童医院PICU!810007@杨在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儿童重症监护治疗病房(PICU)重症意外伤害儿童临床及预后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佛山市妇幼保健院PICU 2012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118例重症意外伤害儿童的一般情况、临床资料和预后情况。对118例患儿的性别、地域分布、来源、有无监护人员在场等资料的组间比较,对不同年龄组儿童重症意外伤害的发生率和种类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共收治重症意外伤害患儿118例,占同期PICU收治患儿总数的9.60%。在患儿一般情况方面: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孩72例vs女孩46例,χ2=11.46,P<0.05);发生意外时有无监护人在场,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人在场48例vs无人在场70例,χ2=8.20,P<0.05)。患儿的地域分布和来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年龄组意外伤害的发生例数和发生率:婴儿组39例(33.05%),幼儿组53例(44.92%),学龄前儿童组19例(16.10%),学龄期儿童组6例(5.08%),青春期组1例(0.85%)。不同年龄组儿童重症意外伤害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72,P<0.05),幼儿组的发生例数最多。意外伤害种类分别为气管异物41例(34.75%)、窒息22例(18.64%)、中毒18例(15.25%)、溺水14例(11.86%)、交通意外7例(5.93%)、消化道异物7例(5.93%)、烧烫伤3例(2.54%)以及其他6例(5.08%)。不同年龄组意外伤害种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92,P<0.05)。患儿平均住院时间9.48 d,平均住院花费9126元。死亡病例17例,死亡原因中溺水7例,窒息6例,中毒3例,其他1例。 结论重症意外伤害患儿中男孩多见,幼儿组发病例数最多。溺水、窒息是前两位的意外伤害死亡原因。应强化安全意识,注重安全教育,减少儿童意外伤害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行为相关危险因素,为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自编问卷调查2005年11月~2008年11月儿童保健门诊的556名患儿及其家长,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按照年龄、性别进行1:1配对。结果:病例组比对照组更多见的是父亲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母亲的惩罚严厉,而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的分值较低;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行为相关危险因素包括:父亲吸烟、母亲怀孕期间吸烟或酗酒、母乳喂养、父母亲文化程度、父母亲职业、父母离异、家庭环境不和谐(家庭亲密度低、情感表达少、矛盾多),其OR值及可信区间分别为2.200(1.474~3.283)、3.423(0.232~0.770)、2.174(1.340~3.527)、0.331(4.863~6.025)、0.450(0.294~0.690)、0.085(1.511~2.878)、2.598(2.134-5.698)和0.145(1.865~6.041)。结论:加强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行为相关危险因素的干预,对减少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肖成伟  杨在东  宁浩杰 《广东医学》2016,(24):3709-3711
目的:探讨心室-动脉偶联在脓毒性休克患儿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脓毒性休克患儿60例。记录0 h及24 h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动脉血乳酸(Lac)、心率(HR)、血压(BP)、超声监测有效动脉弹性/左心室收缩末弹性(Ea/Ees)、小儿危重症评分(PCIS评分)及28 d生存状况。根据28 d生存状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0 h及治疗24 h后两组间各感染炎症指标、Lac、乳酸清除率( rLac)、PCIS评分及Ea/Ees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并对影响患儿预后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死亡组24 hΔEa/Ees及24 hΔLac均高于存活组,0 h及24 h点PCIS评分、rLac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ΔEa/Ees、PCIS评分是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降低Ea/Ees可改善脓毒性休克患儿组织灌注,促进Lac清除,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患儿,男,9个月,既往体健.因发热2d,皮肤瘀点瘀斑半天于2015年8月12日入院.2d前出现发热,最高39.5℃,无咳嗽、鼻塞、抽搐、腹泻,外院给予“喜炎平、地塞米松”等治疗后仍反复高热.半天前出现双下肢瘀点瘀斑、四肢冰凉、烦躁不安、气促,急诊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8.0℃,脉搏204次/min,呼吸58次/min,血压104/64mm-Hg,体重10 kg,精神萎靡,反应差,颜面部及双下肢可见瘀点及直径5~ 35 mm大小不一瘀斑,以双下肢明显,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呼吸急促,双肺闻及少许湿性啰音,心腹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