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3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鼻咽癌P16和nm23-H1基因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p16、nm23-H1基因在鼻咽癌(NPC)组织中的表达状态,探讨其与NPC转移及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AgNORs)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5例NPC初诊患者癌组织中p16、nm23-H1,并检测治疗前患者外周血T-AgNORs含量.结果p16阳性表达率为24.6%(16/65),nm23-H1为61.5%(40/65).其中,p16表达与T分期及有无颈淋巴结转移及放疗后远处转移无相关,(P>0.05);而nm23-H1蛋白在有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表达率为51.2%(21/41),低于无颈淋巴结转移者79.2%(19/24),P<0.05,随访中15例发生远处转移,其nm23-H1表达率为33.3%(5/15),显著低于无转移者的70.0%(35/50),P<0.01,但其表达水平与T分期无相关.p1 6、nm23-H1表达阳性患者外周血T-AgNORs含量显著高于阴性者,(P<0.01).结论p16、nm23-H1基因的表达不仅可能涉及鼻咽癌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且可能与机体的免疫调节机能有关.  相似文献   
2.
依济复防治急性放射性皮肤和粘膜反应的初步临床观察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 观察依济复在预防及治疗放射性皮炎和粘膜炎中的作用。方法  1999年 10月~ 2 0 0 0年 9月 ,应用依济复喷剂预防及治疗 5 0例行放射治疗患者 (预防治疗组 ) ,并设同等数量常规处理的患者为对照组。结果 预防治疗组Ⅱ度以上放射性皮炎发生率为 2 0 %,对照组 93.3%,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5 ) ;预防治疗组Ⅱ度以上放射性粘膜炎发生率为 10 %,对照组为 90 %,两组也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5 )。结论 依济复对Ⅱ度以上放射性皮炎和粘膜炎的预防有一定作用 ,对放射性皮炎和粘膜炎的治疗效果显著 ,可以将放射性皮炎和粘膜炎基本控制在Ⅱ度以内 ,起到止痛、止痒、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  相似文献   
3.
复发晚期直肠癌的放射治疗——附19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骨髓中至少存在两种干细胞: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stemcells,HSCs)ffx'f~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以前认为MSCs的重要作用是支持造血,近来的研究发现MSCs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缺血性心脏病因其功能性心肌细胞减少而发生心室重构,最终导致心力衰竭,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MSCs在体外或体内可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并应用于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通过减少梗死面积,改善心肌功能,为心脏病的治疗提供了新途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广泛,取材方便,较易培养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5.
鼻咽癌p16基因表达与外周血T-AgNORS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p16基因产物在鼻咽癌(NPC)中的表达状态,探讨其与NPC的转移及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AgNORS)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5例NPC初治患者癌组织中p16基因产物表达,并对治疗前患者外周血T-AgNORS含量进行检测.结果鼻咽癌组织中p16 基因蛋白表达率为24.6%(16/65),明显低于鼻咽黏膜炎组织83.9%(26/31)(P<0.01).T1和T2期患者p16蛋白表达阳性率稍高于T3和T4患者,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p16蛋白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及放疗后复发和转移无关(P>0.05).p16 基因蛋白表达阳性患者外周血T-AgNORS含量显著高于阴性者(t=5.721,P<0.001).结论提示p16基因蛋白的低表达可能涉及鼻咽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反映了p16 基因表达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核仁组成区形成有关,可能反映了机体的免疫调节机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人工唾液对鼻咽癌放疗患者全唾液pH值和缓冲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8例因鼻咽癌放疗并伴有口干症的患者为受试者,收集唾液时间为上午9点至11点。用改良人工唾液含漱1 m in,收集基线时及含漱后2分钟静止性及刺激性全唾液,对含漱前后静止性唾液的pH值和含漱前后刺激性唾液的缓冲能力进行测定。结果:经改良人工唾液含漱后,患者静止性全唾液pH值较含漱前为高,经统计学检验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患者刺激性全唾液缓冲能力大于含漱前,经统计学检验其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改良人工唾液具有改善鼻咽癌放疗患者全唾液pH值和缓冲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帕米膦酸二钠联合放疗治疗骨转移癌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观察帕米膦酸二钠(博宁)联合放射治疗对骨转移癌所致高血钙和骨痛的治疗作用。方法:在对65例骨转移患者放射治疗前将帕米膦酸二钠9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脉滴注6h,每月1次,共6次,对照组65例行单纯放疗。剂量为DT30Gy,每周5次,共2周。以放疗结束时及结束后6个月的疼痛缓解率、血钙下降率作为评价指标。结果:放疗结束时,治疗组疼痛缓解率和血钙下降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束6个月后,治疗组疼痛率和血钙下降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轻。结论:应用帕米膦酸二钠90mg,每月1次,共6次,配合放疗,可显著缓解骨转移引起的疼痛,降低高血钙,临床应用方便,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8.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我国最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其具有地域性的流行病学特点,尤其以我国南方发病率最高,每10万人中便有患病人数25例[1]。鼻咽癌的病理类型绝大多数为非角化型未分化性癌,并与eB病毒感染有密切关系。由于其解剖结构及病理特殊性,具有高度射线敏感性,放射治疗成为鼻咽癌首选的治疗方式。鼻咽癌患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为远处转移。本文查阅近几年有关鼻咽癌治疗的文献资料,现将鼻咽癌放疗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鼻咽癌患者血T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检测的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Ag-NORs)的检测在鼻咽癌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6例正常人、73例初治、11例复发和(或)转移及32例放射治疗后随诊鼻咽癌患者进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检测,并对部分初治患者放射治疗前、期间及后的Ag-NORs含量进行动态观察,结果以核仁银染面积与细胞核面积的比值(I.S%)表达。结果 各组鼻咽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复发与初治和随诊患者间也有显著差异(P<0.01)。Ⅲ、Ⅳ期患者Ag-NORs含量低于Ⅰ、Ⅱ期患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放射治疗期间Ag-NORs含量较放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放射治疗后与放射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检测在鼻咽癌患者的疗效观察、预后判断甚至诊断和分期中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12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方法:对12例病人均采用钴60放射治疗,先全脑照射剂量30-50Gy,再缩野照射原发灶至50-60Gy,其中6例病人放疗后行辅助化疗。7例复发的病人行姑息性放化疗。结果:6例单纯术后放疗病人中位生存21.5月,6例放疗后辅助化疗的病人中位生存达35.5个月。7例复发病人经姑息性放化后中位生存10月。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术后行放射治疗及化疗较单纯放疗疗效好。复发后积极治疗仍可取得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