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8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介绍一种基于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PPG)和独立成分分析(ICA)模型,通过分析一段人脸视频实现非接触式测量脉搏的新方法。该方法可以在正常环境下,通过摄像头获取一段人脸面部的彩色视频,对人脸区域进行RGB通道分离和ICA处理后,找到与人体脉搏波最为接近的一组分量作为测量结果。本文首先介绍PPG和ICA的基本原理,然后介绍基于两者视频脉搏的测量过程,最后给出实验结果和对比数据。  相似文献   
2.
Corti器被声波激发产生振动,并且形成正向反馈,使行波得到机械放大,从而使微弱的声音刺激信号得以放大,这样可以使内耳感受到强度范围极宽的声音,这是内耳的一种主动过程,被称为"耳蜗放大器",这种功能还有其他不同的名称:反馈马达(feedback motor)、逆向换能(reverse transduction)、负阻尼(negative damping)等.  相似文献   
3.
听神经病是一种在20世纪90年代方被逐渐了解的疾病,随着临床医生重视程度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检测技术的改进,听神经病患者的数量日益增多,因此迫切需要对该病统一认识、制订诊断及治疗规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外耳道腺样囊性癌的治疗方法与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院1988--2004年收治的19例外耳道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Pittsburgh外耳道癌分类法,T1期5例,T2期2例,T3期6例,T4期6例.T1和,12期病例行局部切除,T3和T4期病例行乳突根治术或颞骨切除术.术后予以足量放疗.复发病例伴远处转移单灶者行手术治疗,远处多灶转移者行放疗.结果 19例病例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19年,随访时间中位数44个月,随访5年以上者8例.12例复发,7例远处转移,4例死亡.初次切缘肿瘤细胞阳性的4例患者足量放疗后全部复发.复发患者有9例进行了2次以上手术治疗,8例进行了3次以上手术治疗,4例进行了4次手术治疗.结论 外耳道腺样囊性癌起病隐匿,易复发,可长期带瘤生存.首次手术应扩大切除范围,确保切缘肿瘤细胞阴性.术后辅以足量放疗.复发病例可多次手术治疗,延长生存期.多次局部复发后易发生远处转移.远处转移是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5.
1 病历资料男性,35岁;因畏寒、乏力、阳痿、肥胖1年入院。头颅MRI示第三脑室占位,颅咽管瘤可能性大。全麻下行经纵裂-胼胝体-穹窿入路,术中辨明垂体柄及若干供血动脉并予以保护,全切除肿瘤。术后第19天,病人突发右侧胸痛,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86%,动脉血氧分压62.4 mmHg;彩超示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动脉灌注显像加肺静脉显像(CTPA + CTV)示双肺栓塞。予以低分子肝素18 U·kg-1·h-1及华法令3 mg/d治疗,逐渐过渡到华法令维持量抗凝治疗。随访6个月,病人恢复正常生活。2 讨论神经外科术后肺栓塞的发生率约0.19%~14%,发生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深部脑刺激(DBS)治疗是目前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最有效的方法。本文介绍了DBS治疗帕金森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临床问题以及预防措施。我们认为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术巾准确定位是降低手术风险,提高疗效的最关键因素。这要求我们谨慎处理各个环节,规范手术细节,结合影像学与神经电生理进行双重定位,合理选择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脑脊液鼻漏经过开颅修补、经蝶显微镜修补及鼻内镜修补后,再次出现脑脊液鼻漏的原因,探讨改进治疗效果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7年经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治疗的各种原因所致的脑脊液鼻漏治疗失败及复发的15患者(其中4例病史同时有修补失败与复发),并分析脑脊液漏的原因、部位、影像特点、修补材料,修补失败的原因。结果修补术后失败病例10例次,其中自发性漏5例,外伤性漏3例,医源性2例。修补成功后随访1个月以上复发者9例次,其中自发性漏3例,外伤性漏4例,医源性漏2例。随访11~39个月,未再复发。结论外伤性额窦性漏多位于后壁或下壁,建议经鼻额眶上缘或冠状开颅修补。外伤性漏易导致多处隐性漏口,即使已发现一处明显漏口,仍须检查所有易发部位。不同原因的漏口在修补中均须扩大新鲜创面,行大块阔筋膜夹层修补。有放疗病史和体重指数(BMI)超标者为脑脊液鼻漏修补失败和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突发性听力下降为首要症状的患者中,遗传性耳聋患者的诊治及转归。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12月耳内科病房诊治的以突发听力下降为主诉患者,进行了详细的病史和家族史询问,听力学检查,包括纯音测听,声导抗,畸变耳声发射,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和言语测听;以及影像学检查,包括颞骨CT,颅脑MRI等;根据病史及辅助检查,对高度怀疑遗传性聋的患者施行常见耳聋基因筛查,包括GJB2、SLC26A4和线粒体DNA 12SRNA 1494及1555位点。对3例确诊为不同致病基因的遗传性耳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性分析,归纳总结该病临床特征及转归。结果 3例不同基因致病的患者中,1例为GJB2基因c.109G>A纯合突变,表现为单侧突发听力下降,经治疗后,听力明显改善;1例为SLC26A4基因c.919-2A>G纯合突变导致的大前庭水管综合征,表现为单侧突发听力下降,治疗后听力有效改善;1例为线粒体12S rRNA 1555 A>G突变,表现为双侧突发听力下降,治疗后无改善。结论以突发性下降为首发表现的患者中存在一定比例的遗传性耳聋。对伴有遗传性耳聋可疑因素的患者,在进行治疗的同时,可进行常见致聋基因筛查,以进行早期诊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