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3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药物联合治疗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8月-2011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68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克拉霉素联合内舒拿喷剂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长期低剂量克拉霉素进行治疗,并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拉霉素联合内舒拿喷剂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疾病效果理想,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即可起到局部治疗和抗炎的效果,又可发挥两种药物的各自优势。  相似文献   
2.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其患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方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彻底根治,而且部分患者会对当前的治疗产生耐受,影响治疗效果。鉴于当前对AR治疗的局限性,寻求更加完善的可替代治疗方案值得深入探讨。所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其发病机制,可以有助提高AR的诊疗措施。本文重点综述与AR免疫发病机制相关的5种重要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聋(acute lowfrequency hearing loss,ALHL)的临床特征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9例ALHL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结果  ALHL患者89例,年龄13~64岁,平均年龄34.9岁;男女比例为0.71,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单耳发病多见。5例首发症状为听力下降,12例为耳闷,8例为耳鸣,64例首发症状同时出现耳闷和耳鸣。分别比较不同首发症状ALHL患者的预后痊愈率及治疗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73例患者接受耳蜗电图检查,72例引出耳蜗电图,其中SP/AP≥0.4者23例,SP/AP<0.4者49例,SP/AP≥0.4者与SP/AP<0.4者分别比较痊愈率与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发病7天内就诊者47例,8~21天者27例,>21天者15例,分别比较不同就诊时间患者的痊愈率及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8.039、14.544,P 均<0.05)。结论 ALHL多以突发性耳闷和耳鸣为首发症状,不同首发症状的ALHL患者预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发病3周内就诊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别采取不同的影像学方法、技术,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电极植入情况,以及内耳精细结构可能造成的损伤进行评估。方法 选取103例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患者,术后应用X线数字减影摄片、颞骨高分辨率CT、以及锥体束CT(CBCT)方法,以及与之相应的重建技术,对于电极植入耳蜗内达到的位置、植入电极的数量、植入角度和深度以及对耳蜗内细微结构可能的影响进行评估,并比较各种方法之间的优缺点。结果 有关植入电极在耳蜗内位置的显示,不同检测方法的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足:DR检查比较简便,观察耳蜗植入位置比较直观,但是对于细节显示不足,螺旋CT能清晰显示植入电极的位置以及耳蜗的精细结构,但是对于单个电极显示欠清晰。采用三维重建技术后,CBCT可以精确显示植入电极的形态和植入位置,但是尚不能清楚反映耳蜗内在微细结构。结论 CBCT对于耳蜗植入电极的显示很清晰,操作相对简单,可以作为人工耳蜗术后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颅底斜坡区周围的重要解剖标志进行观察,为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至斜坡区的临床手术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取10具湿性头颅标本,分别进行显微和内镜解剖学研究。结果 ①通过模拟经鼻扩大至斜坡区的手术入路,确定了内镜下磨除斜坡区域骨质可以暴露自脚间窝至枕骨大孔的脑干腹侧面及三对血管神经复合体。②骨性斜坡区由蝶骨体及枕骨斜坡部共同构成,该区域的上界为鞍背,下界为枕骨大孔前缘。岩斜裂位于斜坡区的外缘,将枕骨与颞骨岩部分隔开。结论 ①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可根据斜坡区及其邻近的后颅窝病变的具体位置通过磨除局部斜坡区骨质后到达并切除病变组织;②理解和掌握斜坡区的解剖结构有助于提高术者对该区域手术操作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杀菌-通透性增强蛋白对分泌性中耳炎模型大鼠中耳黏膜中水通道蛋白和黏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内毒素制备分泌性中耳炎大鼠模型,将7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0只)和杀菌-通透性增强蛋白(bactericidal-permeability increasing protein,BPI)组(60只),另取10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给药后各组大鼠中耳积液中水通道蛋白AQP1、AQP4及黏蛋白MUC5B、MUC5AC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中耳黏膜中AQP1、AQP4及MUC5B、MUC5AC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AQP1蛋白及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而AQP4、MUC5B、MUC5AC蛋白及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经BPI治疗后,AQP1的表达升高,而AQP4、MUC5B、MUC5AC的表达降低(P<0.05或0.01)。结论 AQP1、AQP4及MUC5B、MUC5AC在分泌性中耳炎病变的形成中起一定作用;BPI通过提高AQP1,抑制AQP4及MUC5B、MUC5AC的表达和分泌,从而减轻分泌性中耳炎的积液分泌;BPI是一个潜在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药物,可能有效预防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 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种,其中辅助性T细胞Th(T helper lymphocyte,Th)1/Th2及Th17/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cell,Treg)失调均可引起AR,通过阻断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TLR)4/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κB,NF-κB)经典信号通路来治疗AR可能与其能调控Th1/Th2及Th17/Treg平衡和影响体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mmunity globulin E,IgE)、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有关。近年来,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等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其对AR发生和发展的调控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究。该文对TLR4/NF-κB信号通路在AR中的作用新进展进行总结,或可能成为治疗AR的新方向,这也将为中药治疗AR的深入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内镜下经鼻入路至斜坡区局部微侵袭的解剖学。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3月由深圳市耳鼻咽喉研究所获取的30例干性头颅标本作为研究对象,模拟内镜下经鼻入路至斜坡区局部微侵袭操作,对其成对结构及不成对结构解剖学数据进行测量。结果不成对结构中鞍背至枕骨大孔前缘(46.55±2.20)mm、蝶骨斜坡软骨结合部至枕骨大孔前缘(26.25±2.00)mm、蝶骨斜坡软骨结合部至咽结节(20.05±0.55)mm、咽结节至枕骨大孔前缘(14.40±0.75)mm;成对结构中左右侧测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经鼻入路至斜坡区局部微侵袭可实现彻底切除病变组织的目的,对其解剖学展开深入研究与分析有助于提高术者操作精度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研究慢性鼻窦炎患者实施鼻内镜下两种钩突切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对2010年3月—2011年5月该医院收治的5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患者应用摇门式钩突切除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钩突切除进行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鼻泪管损伤的并发症,对照组患者中5例患者发生眶部脂肪暴露的并发症,3例患者发生鼻泪管损伤的并发症。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两种方法均可治疗慢性鼻窦炎疾病,但是传统钩突切除术的并发症比较多,明显高于摇门式钩突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