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4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7例眶、鼻一鼻窦、耳等部位与颅腔相关的患者男12例,女5例。疾病包括良性及恶性肿瘤,先天性疾病,特异性炎症等,都累及颅腔。17例都采用颅内外联合径路手术方法治疗。第一类手术方法为眶、鼻一鼻窦病变涉及前、中颅窝的手术径路;第二类手术方法为耳颔部病变涉及中、后颅窝的手术径路。二类手术径路都有利于病变广泛而彻底的切除,也有利于提高治疗后的美学效果,并获得I期修复成功。  相似文献   
2.
3.
晚期嗅神经母细胞瘤一例报道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周小屏,王泉良,汤君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病理科钱文牛患者男性,20岁。1993年10月22日入院。入院前2月出现右鼻塞、嗅觉减退,右面部麻木,伴同测颌下肿胀,右眼球突出...  相似文献   
4.
CO2激光治疗耳廓皮肤肿瘤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耳廓皮肤肿瘤临床上较少见,我科自1995年4月至1998年10月,采用CO2激光治疗耳廓皮肤良性肿瘤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患者8例,女性1例,男性7例;年龄50~68岁;病程05~3年。病变均累及单侧耳廓(左耳5例,右耳...  相似文献   
5.
CO2激光治疗鼻前庭良性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自 1996年 6月至 1998年 6月,采用国产的CO2激光器,治疗鼻前庭良性肿块21例,所有病例均一次治疗成功,保持了鼻正常的生理功能及外形,效果满意,随访无复发。材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患者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最大为70岁,最小为21岁,平均年龄43.6岁。病理类型;寻常疣9例,扁平疣4例,乳头状瘤8例。肿块直径0·2cm~0·6cm不等。2方法 皮肤常规消毒,以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采用国产的CO2激光治疗器,波长10.6um,输出功率30W,将激光器尖端对准病变组织烧灼、气化…  相似文献   
6.
实验性瘘管刺激前庭诱发电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前庭诱发电位研究的简便有效的前庭刺激方式。方法:对12只豚鼠行右上半规管壶腹部骨壁开窗造瘘,采用特殊设计的瘘管刺激探我装置机械刺激膜腹壁,得到一组由3-4个正波为主要成分的诱发电位。结果:该是位波形清晰,重复性较好,其P1-P4各波的潜伏期,波宽和振幅等值均较稳定,豚鼠死亡,该波消失;颈髓横断、眶内容物及面神经切除均不影响电位。庆大霉素致内耳严重损害,该波消失;行上半规管壶腹部破坏,上半  相似文献   
7.
唇腭裂患者常常伴有明显的鼻畸形 ,但人们往往只注重外鼻的畸形 ,而对于在正常的呼吸生理中起重要作用的鼻腔本身的异常 ,特别是鼻中隔的偏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年来 ,我科对 1 0 2例腭裂患者 (包括单侧完全性腭裂、双侧完全性腭裂以及不完全性腭裂 )于腭裂修复术前进行了常规的前鼻镜检查 ,结果发现鼻中隔偏曲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腭裂患者 (包括同时伴有唇裂已作修复者 ) 1 0 2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上海 ,2 0 0 0 11)例 (腭裂组 ) ,男 76例 ,女 2 6例 ;…  相似文献   
8.
外鼻恶性肿瘤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外鼻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以及在手术彻底切除肿瘤的基础上同期修复的疗效.方法 分析近10年58例外鼻恶性肿瘤,其中基底细胞癌37例,鳞状细胞癌19 例,恶性黑色素瘤1 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术中彻底切除肿瘤,以切缘冰冻切片决定安全界;同时56例选择了不同的修复方法(直接缝合7例,邻近皮瓣36例,耳后复合瓣2例和植皮11例).术后7例接受放射治疗.结果 49例患者目前无复发征象,失访5例,死亡4例(死于老龄和心血管疾病);56例同期修复的患者中2例对外鼻形态不满意.结论 在彻底切除恶性肿瘤时应重视安全界的概念,并尽可能应用各种方法进行I 期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在颅顶电极引导瘘管刺激前庭诱发电位基础上,进行面神经管电极引导方法的实验观察。方法取6只健康纯白豚鼠,同时安放颅顶电极和右面神经管电极,进行瘘管刺激前庭诱发电位测试记录。前庭刺激方法为上半规管开窗,藉特殊设计的瘘管刺激探针机械刺激壶腹嵴,诱发前庭电位。结果发现面神经管电极前庭诱发电位主要由一个振幅很大的P波构成,该波与颅顶电极法的P1波潜伏期相同。结论二者潜伏期及波宽呈正相关,提示二波源于同一神经结构,考虑到面神经管电极ECochG以显示听神经动作电位为主,推测P波和P1波很可能代表了前庭神经的动作电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腭裂修复术与中耳功能改善的关系。方法 对 35例 (70耳 )腭裂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 1周进行ABR听阈测试 ;对能配合的 2 3例 (4 6耳 )腭裂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 1周及术后 3月进行纯音听阈测试及鼓室导抗测试。结果 经统计学配对t检验和x2 检验 ,腭裂术前、术后ABR听阈及纯音听阈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鼓室导抗图术前与术后 1周有非常显著差异 (P <0 .0 1)、术前与术后 3月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腭裂修复术对中耳功能的影响需要一定的时间 ,因此 ,术后应长期追踪随访 ,及时发现并治疗中耳疾患 ,提高听力 ,改善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