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地球科学   5篇
  1993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淅川盆地位于鄂、豫毗邻的淅川滔河、荆紫关一带,由滔河、荆紫关两凹陷与寺沟凸起组成,面积约420平方公里。1975年笔者根据获得少量恐龙蛋、轮藻等化石,将1600余米厚的一套“红层”,自上而下初步划分为:寺沟组、马家村组、高沟组,首次有依据地厘定区内晚白垩世地层的存在。1977年为详细研究豫南区的上白垩统,笔者再次对该盆地作系统调查,并在不同层位内,找到丰富而多属种的蛋化石。从而有充分依据进而肯定该区的晚白垩世沉积和上统的三分性。  相似文献   
2.
河南西峡盆地晚白垩世地层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正> 西峡盆地纵贯陕、豫两省,位于秦岭东段南侧,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于商南、丁河、西峡、丹水、内乡一带,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图1)。它在豫西南的众多断陷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974年,在前人工作成果基础上(表1),笔者较系统地研究了该区的地层,并在不同层位,采获多窝恐龙蛋和孢粉化石,厘定区内“红层”属晚白垩世地层,自上而下分为寺沟组、马家村组及高沟组。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恐龙蛋化石比较丰富,为我国的重要产地。已发现4科、8属、12种。恐龙蛋是陆相上白垩统的最主要化石之一。本文初步讨论了蛋化石的时代与层位以及上、下白垩统及其与下第三系之间的接触关系,并据蛋化石的结构特点,结合微体动物、植物化石,论述了白垩纪由温暖潮湿逐渐转变为炎热干燥的古气候。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恐龙蛋化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相似文献   
5.
河南李官桥盆地“红层”划分的意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官桥盆地位于秦岭东段南侧,横跨豫鄂两省边界,分布于淅川、均县境内,面积约700平方公里。盆地为一不对称向斜构造,地层倾角平缓,出露完好,化石丰富,是河南省下第三系的代表性地区(图1)。该区“红层”的研究,始于1930年,李捷、朱森在盆地内范庄、指甲坡发现属于始新世的哺乳动物、龟类化石后,将其定为范庄统,隶属第三纪。1961年河南省石油队,首次将该套“红层”划分为玉皇顶、大仓房、核桃园、上寺四组,时代归于第三-白垩纪。嗣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湖北地质研究所、北京地质学院及豫十二地质队等单位,对地层和矿产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表1)。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