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3篇
地球科学   7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新疆楼兰佛塔剖面(40°30.980′N,89°54.849′E)深度6m,以5cm间距采样,共采121个样,进行了粒度、总碳、无机碳、有机碳、氮含量分析,根据光释光年龄结果内插得出剖面时间跨度为10.84~4.69kaB.P.,剖面气候环境可划分为3个阶段: 10.84~10.13kaB.P. 为高湖面湿润时期; 10.13~7.45kaB.P.沉积间断,气候干旱;7.45~4.69kaB.P.罗布泊气候相对湿润,其间湖泊存在多次的收缩与扩张,湖面扩张是短时间快速完成的,湖面衰退是逐渐变化的。楼兰佛塔剖面顶部年龄为469kaB.P.,此区发现的石器基本为地表采集,年代不会早于4.69kaB.P.。

  相似文献   
2.
全新世早期罗布泊气候变化和耕作活动的孢粉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全新世罗布泊地区气候变化特征、罗布泊流域耕作活动,利用东湖湖心剖面(N40°8.965’,E90°30.535’)6个有机质AMS14C结果建立年代框架,剖面以5 cm间隔采样25块做孢粉分析。孢粉分析结果显示云杉花粉有河流携带特征,云杉含量增加说明流域来水量增加,气候湿润。根据孢粉组合可将剖面划分为3个带,1、2带又分别划分为2个亚带。1带深度为57~120 cm,流域水分逐渐减少,环境逐渐恶化;2带深度为22~57 cm,乔、灌木植物花粉和草本植物花粉含量基本稳定,以草本植物花粉为主;3带深度为0~22 cm,气候湿润。其中,1A、2A亚带和3带气候相对湿润,有耕作活动。结果表明:全新世早期罗布泊流域耕作活动的出现与消亡受气候变化控制,耕作活动出现在气候湿润时期,干旱时耕作活动消失;全新世早期罗布泊流域有过干旱时段。  相似文献   
3.
贺兰山西坡4个植被类型(荒漠草原、榆树疏林、青海云杉林、高山灌丛草甸)的18个表土样品和12个捕捉器样品花粉组合与周围植被对比研究表明,表土和捕捉器样品花粉组合能较好地代表当地的植被类型,但荒漠草原带、榆树疏林带和高山灌丛草甸带捕捉器样品花粉组合表现植物建群种比表土样品好,青海云杉林植被带表土样品花粉组合表现植物建群种比捕捉器样品好。松属、蒿属和藜科花粉表土样品花粉组合百分比高于捕捉器样品,表明这4种花粉类型易于在表土环境保存,蔷薇科、豆科和杨属捕捉器样品花粉组合百分比高于表土样品,表明这3种花粉类型不易在表土环境保存。捕捉器样品花粉组合反映植物多样性比表土样品好,绣线菊、百合科、毛茛科和石竹科花粉在捕捉器样品花粉组合出现,而在表土样品花粉组合均未发现。捕捉器样品花粉组合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植被带花粉组合差异明显,而表土样品花粉组合聚类分析只可区分荒漠草原植被和高山灌丛草甸植被。  相似文献   
4.
殷墟地区土壤剖面磁化率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殷墟地区3个土壤剖面的岩性分析和磁化率测试发现,岩性和磁化率变化均存在较好的一致性。根据岩性将剖面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为现代农业耕作层,由于人类活动扰动剧烈,磁化率变化复杂(该文未作讨论);中层为河流相沉积物形成的亚粘土层,该层磁化率明显偏高(除地表耕作层外,3个剖面的磁化率最高值均出现在该层)且变化剧烈,可能是由于沉积物来源及沉积动力而导致磁性矿物含量及排列方式变化引起的;下层为灰黑色古土壤层,磁化率值明显低于其他层位且波动较小,有别于目前黄土—古土壤序列研究中古土壤磁化率增强的古土壤成因模式,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剖面的总体磁化率变化幅度较大,且从表层向下有降低的趋势,可能是由于沉积物磁化率的埋藏效应所致。  相似文献   
5.
承德坝上御道口地区是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的生态环境脆弱带,认识本区气候变化对未来增温背景下采取应对措施有重要意义。粒度是气候环境变化敏感代用指标,粒度分析结果可推测沉积物形成条件和环境。文章对御道口地区YDK剖面沉积物进行粒度测试。通过对粒度数据进行组分分离和敏感粒级的提取,利用AMS14C测年结果建立年代框架,探讨了坝上御道口地区8000 a B.P.以来的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结果显示气候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1)8 000~6 100 a B.P.,粒度指标指示此时段动力较大,粉尘距源区较近,风沙活动较强,携带较多粗颗粒物质造成粒径较粗,估计此时段气候干燥,区域植被较差。(2)6 100~1 700 a B.P.,此时段粒度指标指示动力较小,粉尘距源区较远,粗颗粒物质减少,估计此时段气候湿润,区域植被较好,风沙活动减弱。(3)1 700 a B.P.至今,动力较大,粉尘距源区较近,估计此时段气候变干,区域植被较差,风沙活动强。  相似文献   
6.
楼兰佛塔剖面10.84kaB.P.以来的环境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楼兰佛塔剖面(40°30.980'N,89°54.849'E)深度6m,以5cm间距采样,共采121个样,进行了粒度、总碳、无机碳、有机碳、氮含量分析,根据光释光年龄结果内插得出剖面时间跨度为10.84~4.69kaB.P.,剖面气候环境可划分为3个阶段:10.84~10.13kaB.P.为高湖面湿润时期;10.13~7.45kaB.P.沉积间断,气候干旱;7.45~4.69kaB.P.罗布泊气候相对湿润,其间湖泊存在多次的收缩与扩张,湖面扩张是短时间快速完成的,湖面衰退是逐渐变化的.楼兰佛塔剖面顶部年龄为4.69kaB.P.,此区发现的石器基本为地表采集,年代不会早于4.69kaB.P..  相似文献   
7.
新疆楼兰地区雅丹地貌差异性侵蚀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楼兰地区雅丹地貌正处于活跃发育时期,为研究雅丹地貌侵蚀作用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对楼兰雅丹地层岩性、地貌形态特征等进行野外调查、测量,进行室内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楼兰雅丹地层形成于全新世时期,主要由较为坚硬的黏土粉砂层(CS)和松散的砂质粉砂层(SS)两类组成,并且CS层和SS层交替出现。这导致雅丹体出现显著的差异侵蚀现象。由于地层存在差异侵蚀,楼兰雅丹侵蚀较慢的CS层普遍出现岩层坍塌现象,CS层坍塌块体长度(L)和厚度(T)分别代表了SS岩层的相对侵蚀深度和CS层的厚度。统计结果显示楼兰雅丹CS层坍塌块体长度和厚度存在中度正相关关系(R=0.553)。但是,随着坍塌块体厚度的增加,其长度增加呈减缓趋势(L/T比值逐渐减小趋势),直至长度和厚度相等(L/T≈1)。综合分析表明,楼兰地区雅丹地貌发育主要受风蚀作用影响,但是区域地层岩性特征、重力作用对楼兰雅丹侵蚀起着特殊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