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科学   1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06年川渝伏旱成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大气环流的演变对2006年川渝高温伏旱天气成因进行了分析,并与历史上的旱、涝年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与干旱天气相关的环流形势和关键区域。为这类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提供了有价值的预报经验。  相似文献   
2.
谢娜  李国平  李昕翼  安峡 《气象科技》2012,40(4):666-670
利用成都市地基GPS综合应用网的观测数据,反演出大气水汽总量,并结合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的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分析了这两种新型大气水汽探测资料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的变化特征,初步得出了GPS大气水汽总量(GPS PWV)与人影作业前后降雨量的关系。研究表明:GPS PWV与人工增雨过程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人影作业后1~3h伴随小时雨量的增大GPS PWV有下降,体现了催化剂将空中部分冰面过饱和水汽凝华核化转化为降水过程。GPS反演的水汽资料结合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的液态水资料在指导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和短临天气预报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谢娜  喻生波  丁宏伟  张明泉 《中国地质》2020,47(6):1804-1812
甘肃省地热资源丰富,其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较大的潜力。本文介绍了甘肃省地热资源分布概况,结合地区构造、地热水化学特征、地热资源量及开发利用现状探讨了甘肃隆起山地对流型与沉积盆地传导型地热资源的赋存特征,并对两种类型地热资源潜力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盆地地热资源分布于河西、陇西及陇东盆地等,热储类型为裂隙型和孔隙型,热储层自元古宙至新生代均有发育,岩性以砂岩为主;隆起山地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祁连山和西秦岭造山带,热储类型为断裂破碎带,岩性以花岗岩为主;通过潜力计算得知,全省热量开采系数≥0.4的仅占29.17%,表明目前甘肃地热资源开采程度较低,开采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欧阳首承教授“不损伤信息”的落区和落点结构分析方法,对四川省广汉地区的间断、持续性雷暴天气进行了具体地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可揭示天气的转折性变化,并使用10分钟一次数据的自记非规则信息,也已经能预测仅有半小时的局地雷暴天气。这不仅对民用、军用飞行有实际意义,也显示了充分利用自动气象站信息资源的必要性,并应改进目前自动气象站的记录读取方式。  相似文献   
5.
城区下垫面特征对成都地区一次暴雨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娜  王咏青  施娟  倪萍 《高原气象》2011,30(6):1472-1480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成都地区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并利用WRF模式对暴雨过程中城市下垫面的可能影响进行了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WRF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这次暴雨过程。改变城区下垫面特征后,与控制试验相比,敏感性试验的暴雨落区变化较小,强降雨中心面积有所增加,对四川盆地东部丘陵山区的温度增加影响...  相似文献   
6.
谢娜  施娟  安峡  倪萍 《四川气象》2011,(2):39-44
本文利用探空资料和NCAR/NCEP全球再分析场资料,对成都地区2009年8月25日的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和影响系统进行诊断分析。分析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为副高东撤南压后,高原切变快速影响成都地区,形成机制是副高外围的偏南气流结合河套地区南下的冷空气,触发本地不稳定能量的爆发。利用WRF模式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WRF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副热带高压的位置,高原切变线及水汽来源,模拟的雨带位置和雨量与实况较为一致,模拟效果较好。通过修改下垫面性质,对暴雨过程中下垫面的可能影响进行了敏感性数值试验。模拟结果表明:将新的下垫面资料引入后,暴雨落区与控制试验相比变化较小,暴雨区面积略有增加,中雨范围扩大较为明显。分析原因为:成都地区周边的地形环境是影响成都中尺度降水总雨量和落区的关键影响因素。将盆地西部到东部的下垫面全部改为城镇类型后,改变了辐射通量,影响陆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变大气的能量平衡,使之容易产生局地降水。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大气环流的演变对2006年川渝高温伏旱天气成因进行了分析,并与历史上的旱、涝年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与干旱天气相关的环流形势和关键区域.为这类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提供了有价值的预报经验.  相似文献   
8.
基于GPS可降水资料的一次连续性暴雨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8年9月22~26日GPS可降水量资料(GPS PWV)对成都地区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做分析。结果表明,当PWV由谷底缓慢上升或由峰顶缓慢下降时,对应着实际降水的开始和结束。PWV上升的急剧程度与实际降水强度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用每小时变量或3小时变量来分析降水的开始时间、强度和落区等有很好的效果。但是降水预报需要全面考虑大气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并结合多种探测信息提出利用GPS产品进行降水预报的若干指标。   相似文献   
9.
2006年川渝两次久旱转雨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汪丽  青泉  谢娜  徐琳娜 《气象》2007,33(4):53-57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T213分析资料对解除2006年川渝特大高温伏旱的两次降温、降雨过程进行物理量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环流形势发生转变,高空冷平流及地面冷空气的入侵对暴雨的启动至关重要。低层偏南暖湿气流的加强及风速脉动对暴雨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850hPa水汽辐合,高层辐散及上升运动的加强与雨强和雨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自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2020年《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发布,涉及甘肃省12个市(州)67个县(区),从而实现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跨越。甘肃省作为黄河流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及径流的产流区,随着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逐步实施,必将迎来地质工作重大发展机遇,将为地质行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文章在系统阐述甘肃省黄河流域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甘肃省生态保护与修复7大类重点工程、12个重点项目的工作部署,总结归纳地质行业在此契机下未来的十大发展方向,期望为甘肃省地勘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