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6篇
地球科学   15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城市热岛效应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城市热岛效应是一种由于城市建筑及人们活动导致的热量在城区空间范围内聚集的现象,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由于城市热岛影响因素以及相互关系的复杂性,为了精确细致地描述其时空分布,人们采用了多种方法来研究城市热岛现象,主要归纳为:气象站法、定点观测法、运动样带法、遥感测定法以及模拟预测等.最后,认为各种测定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建议多种测定方法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2.
南海北部滨珊瑚生长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海北部滨珊瑚生长序列的X光数字图像分析和环境参数的相关分析表明,表层海温是滨珊瑚生长的首要气候因子,表层海温的季节性变化决定着滨珊瑚骨骼密度的季节性变化和年生长层的形成,高密度带形成于夏季而低密度带形成于冬季.年生长带的结构特征分析表明,季风环流控制的表层海流的性质和成分决定着年生长层的结构特征,微生长层的形成可能与潮汐和月光的周期性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最近2.6 Ma中国北方季风环流与西风环流演变的风尘沉积记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系统的粒度测量和沉积动力学研究发现, 中国黄土由粗粒与细粒组分叠加组成, 粗粒组分主要是低空季风环流产生的粉尘沉积; 细粒组分代表主要由高空西风环流控制的背景粉尘. 不同剖面粗粒组分的变化一致表明, 低空季风环流在冰期加强, 在间冰期减弱; 细粒组分变化序列在纬向的分异特征显示, 冰期时西风环流加强、同时西风急流南移至约35°N, 间冰期西风环流减弱且急流北移至约37°N. 最近2.6 Ma洛川剖面粒度组分变化趋势表明, 西风环流对风尘沉积的贡献减小、强度减弱, 与此同步, 季风环流对风尘沉积的贡献增加、强度增大, 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发生在1.2~0.9 Ma前, 可能指示了青藏高原隆升对中更新世中国北方大气环流转型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MODIS V006版本数据仅提供了归一化积雪指数(NDSI),而用户往往关心的是直观的积雪分类,包括积雪范围或积雪覆盖率。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推荐全球积雪范围最佳的NDSI阈值为0.4,但是青藏高原地形复杂多样,积雪斑块化特征明显,单一阈值并不能精确地判识不同下垫面上的积雪。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是中国三大稳定积雪区之一,蕴藏了大量的淡水资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地区积雪融化时间提前,冰川融水增加,影响河流水量,造成洪涝灾害,进而影响人类正常生产生活,因此通过确定不同下垫面阈值,改善传统阈值的积雪高估低估现象,提高积雪识别精度,进而更准确地探究青藏高原积雪状况,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对象,首先生成MODIS逐日无云NDSI序列并进行验证;其次对应站点雪深数据与NDSI序列,证实在下垫面为林地和非林地的区域,去云NDSI序列与站点雪深均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确定不同下垫面最优阈值范围;最后在最优阈值范围内通过混淆矩阵确定最优阈值。计算得出,林地NDSI=0.03时,总体精度最高为94.02%,在该NDSI之下,高估误差OE和低估误差UE分别为1.21%和4.60%;非林地NDSI=0.26时,总体精度OA最高为94.27%,在该NDSI之下,高估误差OE和低估误差UE分别为0.51%和5.03%。因此选取优化后林地阈值为NDSI=0.03,非林地阈值为NDSI=0.26。为避免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尺度上的局限性,本文采用高精度的Landsat 8 OLI卫星数据识别结果,作为“真值”对优化后阈值的判别结果进行“像元—像元”级别的验证。在定量验证中,优化后NDSI阈值对MOD10A1 V006积雪判别结果的总体精度OA为84.21%,高估误差OE为5.33%,低估误差UE为10.46%;传统阈值对MOD10A1 V006积雪判别结果的总体精度OA为82.86%,高估误差OE为1.48%,低估误差UE为15.66%。可以看出在定量验证中,优化后阈值的积雪判别精度更高。同时在定性验证中,积雪大面积集中的区域,新的阈值与传统阈值提取效果均相对较好;积雪相对分散破碎的区域,优化后阈值能提取出大量积雪,传统阈值则不能。这表明考虑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下的NDSI阈值优化可以有效地提高青藏高原积雪判别精度,为NDSI在积雪识别中的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撑,有助于更准确地了解该地区积雪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5.
庙山铜多金属矿床是在粤西阳春盆地内新近发现的一处铜多金属矿床。矿体主要呈似层状和透镜状产于泥盆系的陆源碎屑岩和含泥质的碳酸盐岩中。本文以矿石矿物黄铁矿和闪锌矿为研究对象,采用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新技术对其微量元素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庙山铜多金属矿床中黄铁矿以富Se、Te和As,贫Ni元素为特征,其Co/Ni和S/Se比值特征指示其成因与岩浆热液型矿床密切相关;闪锌矿的微量元素组成指示其主要形成于中高温环境,以富Mn、In、Se,贫Ga、Ge、Tl等元素为特征,总体与国外一些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如Baita Bihor、Majdanpek、Ocna de Fier和Valea Seaca)相似。同时,闪锌矿的部分微量元素比值(如Zn/Cd、Ga/In等)以及相关的微量元素图解(如Ge-In, Ge-Se等)均表明庙山矿床的成因类型与矽卡岩型矿床一致。硫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矿石的δ34S值较为集中(-0.4‰ ~ +2‰),平均0.69‰,具有较为明显的塔式分布特征,反映成矿物质具有岩浆来源的特征。以地质现象为基础,结合硫化物原位微区分析和硫同位素数据,我们认为庙山铜多金属矿床属于与岩浆热液有关的矽卡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6.
黄礼安  王其侠 《地理教学》2007,(5):23-23,22
目前,无论是高考还是一般的学业水平测试,命题指导思想都已转向以“能力立意”为主,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能力考核目标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个层面。其中,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提供的图文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地理解与整合,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既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也是正确地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许多人类活动和地理现象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与时间的关联性较强。因而,从时间的角度对相关知识进行考查,成为对学生进行能力检测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在地理图示材料中,隐含的时间信息可能怎样呈现,又如何去有效地提取呢?  相似文献   
7.
秦岭八卦庙金矿金的矿化与铂族金属的富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报道了八卦庙特大型金矿床中伴生的铂族金属矿化的地质特征,岩石矿物学特征和新发现矿物--自然(钨)钌矿的基本矿物学特征,铂族金属矿化与金矿化围岩蚀变的关系研究表明,八卦庙金矿中伴生的铂族金属富集于后期岩浆热液改造期,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后期改造的热液,铂族金属的富集与金的富集呈明显的正消长关系,成矿的温度为140-500度,矿化深度>3.7km,成矿流体是以中酸性岩浆热液为主的多成因热国水,矿物组成以复杂的高温硫化物,合金类为主要特征;化学成分也比较复杂,以Au,Cu,As,Ag,Ni,Co,Sb,S和铂族金属Ru,Ir,Os异常等为特点,这类伴生铂族金属的金矿床将为秦岭成矿带寻找铂族金属提供了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8.
基于普适性单通道算法,利用2005年5月6日的TM数据反演北京市区的实际地表温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市区的热环境特征、热岛分布的位置。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了地表温度与地形特征和地表覆盖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市热岛分布具有环状和带状分布特征,高程较低处和坡度较小处更容易形成热岛中心,不同地表覆盖类型的热特征具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义,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扩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为什么要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第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第二,现代技术不能替代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在东昆仑活动断裂带西大滩段进行断层气测试,首次获取了该断裂带中Rn和CO2的释放量。在2004年开挖的2~3m深的探槽内,氡浓度可达20732Bq.m-3,氡发射率可达433mBq.m-2.s-1,远高于在地表的氡浓度505~2380Bq.m-3与氡发射率7~28.19mBq.m-2.s-1(地表氡发射率均值为14.7mBq.m-2.s-1,与世界平均值相当)。从而我们推断该断裂具有从上部第四系覆盖物到深部花岗岩之间的良好连通性。在地表CO2的析出率平均值为18.9g.m-2.d-1,与通常的背景值相当,在探槽中和距离断层1km的地方没有明显的空间变化,但是在断层北侧3km处的一个近乎直立的千枚岩小山上,CO2的析出率却很高,为421g.m-2.d-1,同时该处氡的发射率也高,达503mBq.m-2.s-1,因此,有必要在该断裂附近进行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