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球科学   2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5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煤成气的形成和保存、运移、富集均受地质条件的控制,文章试图从理论的角度阐述沉积环境、变质程度、区域构造、其它地质条件等对煤成气赋存的影响,为煤成气的开发利用和矿山灾害的防冶提供指导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X波段相控阵雷达、S波段双偏振雷达、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毫米波云雷达等多源高时空分辨率新型遥感探测资料,对广州后汛期一次局地强对流过程的大气热力、动力及云物理结构变化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强对流前8小时前,局地LI、CAPE、SI等对流参数就达到并远远超过了短时强降水的阈值;临近降水大气层结仍向不稳定发展,水汽条件向有利的方向发展;(2)午后局地风形成辐合,上升气流加强,近地层出现弱垂直风切变和低空急流脉动,对强对流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指示意义;(3) CINRAD/SA-D雷达CR、DBZM HT、TOPS、VIL等变化与强降水和地面大风的发展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同时低层风场观测到阵风锋特征;XPAR-D雷达更高时空分辨率的探测可清晰显示对流发展旺盛阶段的ZDR弧、KDP柱、ZDR柱、V型缺口等特征,为判断雷暴云团的发展程度和预警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3.
南海北部海面风速概率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南海北部的浮标、石油平台观测的海面风资料,分析了0~200 km范围内,不同离岸距离站点的风速的概率分布特征。观测结果指出,各站平均风速一般最大值出现在冬季,最小值出现在夏季,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并且平均风速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大也逐渐增大。对于离岸距离较近的区域(100 km以内),海面风基本符合双参数的Weibull分布,但对于100 km以外的海面风速概率分布与Weibull分布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大,平均风速和风速标准偏差也相应增大。风速平均值与风速标准偏差的比值较小时,Weibull分布的偏斜度基本为正值,当比值较大时偏斜度转为负值。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大,出现与Weibull分布不一致的情况越来越多,且与对应的Weibull分布相比,其偏斜度越小,风速概率分布越不能用Weibull分布进行较好拟合。  相似文献   
4.
利用已有的岩体地质、地球化学、华南地区地热异常数据及区域地震特征,初步获得了湖南省主要花岗岩体的放射性生热、盖层导热率、地温梯度、大地热流、居里面深度以及地体稳定性6项干热岩指标,结合国内外有关干热岩判别指标及权重,对湖南地区具有高放射性生成热的岩体干热岩地质赋存条件进行了评价,认为湘东南的诸广山岩体、九嶷山岩体、香花岭岩体、骑田岭岩体是重点干热岩勘探区,其次为大义山岩体、越城岭岩体、关帝庙以及沩山岩体。基于放射性异常及深部隐伏岩体分布特征,建议在诸广山岩体热水地区、香花岭-骑田岭NEE向带、九嶷山岩体北西部、关帝庙岩体中部、沩山岩体中部红盆覆盖区开展干热岩勘查工作。  相似文献   
5.
末次盛冰期以来科尔沁沙地古气候变化及其边界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释光测年技术,获得了覆盖科尔沁沙地内部及外围的20个风成沙-砂质古土壤沉积序列的年代.在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地层和气候代用指标重建了末次盛冰期以来科尔沁沙地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的气候变化和沙丘的固定与活化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即:26 ~ 12ka,气候极端干冷,沙地大面积活化;12.0 ~9.5ka,气候趋于暖湿,但仍比较干冷,沙地由大规模沙化向固定成壤过渡;9.5~2.5ka,气候暖湿,沙地基本固定;2.5ka以来,气候呈干冷与暖湿交替状态,沙地亦存在多次固定与活化,其中,从1.5ka开始,沙丘活化明显.基于风沙沉积序列的空间分布和光释光测年结果,末次盛冰期科尔沁沙地同时向南和北扩展:南至翁牛特-库伦旗一线,至少扩张了26km;北至霍林河一带,至少扩张了30km;东界受东辽河限制,与现代边界几乎一致.沙地面积较现代扩张了至少2.05×104km2,扩大了37.7%.全新世大暖期,沙丘大面积固定.研究表明,科尔沁沙地气候与环境演变受东亚季风影响,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  相似文献   
6.
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大暖期呼伦贝尔沙地的环境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呼伦贝尔沙地保存的风沙层-古土壤沉积序列,是认识过去环境变化的重要地质记录.沙地沉积具有速率快、沉积与侵蚀并存的特点,因此,通过大量独立的光释光年代控制对不同的剖面进行拼接,可以重建沙地在千年尺度上干湿变化过程以及特征时期的边界.本文获得了呼伦贝尔沙地8个沉积剖面的47个光释光年代和近200个样品的环境代用指标数据,结合已发表文献资料,揭示了16ka以来呼伦贝尔沙地千年尺度的干湿变化,并估算了末次盛冰期(LGM)和全新世大暖期(HO)沙地流沙的边界.初步认为,LGM期间,呼伦贝尔沙地相对于现代沙带边界,最远向北移动了约60km,向东移动了约50km,并且南北沙带之间的区域全部沙化;LGM期间沙漠化面积达到22337km2,相对现代沙漠化面积扩大了约2.7倍.而在HO期间,整个沙地被植被所固定,发育砂质古土壤层,只在局部区域存在短暂的风沙活动.  相似文献   
7.
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大暖期新疆地区沙漠边界移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新疆地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我国沙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末次盛冰期以来的空间变化受气候影响[1-3].本文基于野外观察分析,结合实测数据和前人的研究资料,尝试重建这3个沙漠在末次盛冰期(LGM)和全新世大暖期(HO)的空间变化.沙漠边界内外有确定测年的晚第四纪沉积,尤其是含有风成沙、黄土的沉积序列,是指示沙漠扩张和收缩的重要标志[1-4].可以认为,在现代沙漠边界外围LGM时期的风成沙往往是沙漠扩张的证据;在现代边界内HO时期的黄土堆积往往揭示了沙漠收缩与沙丘固定.  相似文献   
8.
煤成气的形成和保存、运移,富集均受地质条件的控制,文章试图从理论的角度阐述沉积环境、变质程度、区域构造、其它地质条件等对煤成气赋存的影响,为煤成气的开发利用和矿山灾害的防冶提供指导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BCC_CSM1.1m、ECMWF_SYSTEM5、NCEP_CFSv2、FGOALS_f、FGOALS_s2、PCCSM4气候模式的模式初始误差、空间相关系数和时间距平相关系数,评估国内外6种气候预测模式在西南地区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FGOALS_s2和ECMWF_SYSTEM5模式的初始误差最大,FGOA...  相似文献   
10.
叶见玲  曾琳  杨汉元 《地质与勘探》2019,55(5):1287-1293
为深入查明湖南沩山岩体干热岩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本文通过利用野外地质调查、岩矿测试及生热率计算方法,对沩山岩体的区域地质和地热地质背景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该区存在较大规模的花岗岩岩基,且岩体生热率及放射性热均较高,地表高热异常,具备干热岩赋存地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利用体积法初步对该区2~6 km岩体进行了资源估算,结果显示,湖南沩山岩体干热岩资源量为33.50×1017 KJ,折合1143.39亿吨标准煤。研究表明,沩山岩体具备良好的干热岩地热地质条件及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