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科学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东亚石炭-二叠纪有孔虫迁移与海水进退规程的相关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炳川 《地球学报》1996,17(Z1):155-163
亚洲东部石炭-二叠纪生物地层,沿北纬42°左右存在一条质变线。此线南北海水进退呈现互为消长的关系,反映了海水南北方向的4次活动过程:早石炭世早与早二叠世,自南而北;中晚石炭世与晚二叠世,自北而南。生物最低层位的变化情况,反映了生物也经历了相应的南北方向的4次迁移过程。这种迁移可能与气候的冷暖变化有关,而海水运动可能源于地球自转速率的不均衡,甚至气候的变化最终也是地球自转不均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古生物学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形态古生物学阶段、古生态学阶段、古生物地理学阶段和古生物迁移研究阶段。古生物迁移研究是古生物学现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李四光教授早在20年代就注意到古生物迁移现象,并把古生物迁移资料应用于海水进退规程的研究中。到了60年代,李四光教授再次强调古生物迁移研究的重要意义。可以认为,古生物迁移,不仅是地质力学基础理论的一个极重要的研究领域,而且更是地壳运动理论和古生物学发展的一个极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生物迁移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迁移命题是由达尔文(1859)提出来的。他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认为,一个物种只能有一个起源中心;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它会从这个中心迁移到力所能及的地区。然而,当布克曼(1922)的"迁移炮弹"理论问世之后,迁移研究几乎陷于停顿状态差不多50年。李四光是在"迁移炮弹"阴影下,依然坚持迁移观点的少数科学家之一。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了达尔文迁移思想的强大生命力。屡见不鲜的化石"穿时"现象和时代差异,大量的生物地理新资料,使人们从不可知论的桎梏中逐渐解脱出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由于地壳运动理论研究的新需求,以及大陆漂移和海水进退规程研究的新进展,掀起了重新认识迁移的高潮。作者依据自己的积累和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迁移的研究方法可概括为:最低层位的地理追索方法、演化程序的地理追索方法和相应环境的追索方法。迁移如同演化,在达尔文力的全弥漫作用(All pervadins action)下时刻在进行着。迁移与其说是生物自身的一种能力,倒不如说是环境给予的一种机会。迁移造就并维系着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系统。迁移研究必将发展而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古生物迁移学(Palaeobiomigratology)。生物迁移思想是与地质力学的诞生和发展共存的。李四光(1927,1928)在研究海水进退规程时,曾列举了伴随海水南北方向的运动,生物作相应迁移的许多事实。生物迁移和海水运动,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运动,其间必然存在着一个联系两者的中间环节;这个环节被李四光(1962)暗示为气候的变化,或两者共同导源于地球自转的不均衡。   相似文献   
4.
古生物迁移理论的历史、现状及研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古生物迁移与古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它既是古地理环境变迁的结果,又是古地理环境变迁的标志。古生物迁移研究是当今古生物地理学与进化论结合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国外此项研究方兴未艾,国内尚未见他人从事此项工作。系统阐述迁移概念的第一个人是Darwin(1859)。他认为,每个物种都仅有各自的一个起源中心,他称为“创造的单一中心”。只要环境允许,它会从这个中心尽可能地向外迁移。此后,迁移研究经历了曲折漫长的发展之路,也显示出这一命题的生命力。迁移可分为3类:扩散、转移和隔离。迁移的研究方法可归纳为:最低层位的地理追索方法,演化程序的地理追索方法和相应环境的追索方法。70年代问世的离散学说向传统的迁移理论提出了挑战。古生物迁移理论可能将发展成为古生物地理学的一门新的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