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科学   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合利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仪等先进仪器对SZ36-1油田滤膜组分燃烧前后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通过分析无机组分中Fe、Ca等元素的变化规律,并结合现场水质监测数据,研究发现SZ36-1油田回注污水由CEP向AJ、平台输送过程中水质逐级恶化;同时污水由CEP到A平台再到J平台过程中,Fe原子百分比平均值依次为4.45%、13.03%、19.45%,Ca原子百分比平均值依次为4.33%、5.43%、5.66%。腐蚀、结垢现象逐渐加剧,是导致注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中国浅层-中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已经趋于成熟,深层页岩成为下一步勘探开发的重点,探明不同埋深条件下页岩的孔隙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利于推动深层页岩的评优选区工作.[研究方法]本文基于核磁共振、场发射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等实验分析手段,对比性评价了川南地区不同深度的龙马溪组页岩孔隙度、孔隙结构参数特征并进行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低场核磁共振(NMR)岩心分析过程中,注意到碳酸盐岩的弛豫时间(T_2)分布有时存在如下异常:束缚水状态下,T_2分布中的短弛豫较饱水状态下更为突出。为了弄清该现象的机理,首先梳理了NMR在多孔介质领域应用的基本理论,然后选取伊拉克一油田上白垩统不同物性类型的碳酸盐岩进行离心实验,并将碳酸盐岩的物性、孔隙结构同其T_2分布(包括饱水状态和束缚水状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T_2截止值法和谱系数法在表征孔隙结构和束缚水饱和度方面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该异常现象在孔隙连通性较好的碳酸盐岩中普遍存在。由于饱水状态下大孔-微孔间流体分子相互扩散,使得氢质子在多孔介质中均一化分布,这导致饱水状态下的T_2分布也趋于"平均化"("扩散耦合"效应),而非在离心过程中因孔隙结构改变所致,因而碳酸盐岩在饱水状态下的T_2分布,更多地是反映孔隙间的连通性而非孔径大小。"扩散耦合"效应影响了采用T_2截止值法计算束缚水饱和度的适用性;谱系数法尽管考虑了"扩散耦合"效应,但是所建立的经验公式并未考虑生产压差(或驱替压力)的变化,因而在实践中应结合实际的生产压差变化对谱系数m和b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4.
低渗透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储层有效性识别及饱和度准确计算难度较大.笔者以东营凹陷南坡沙四段(Es4)低渗透砂岩为研究对象,根据压汞、物性、薄片及核磁等资料,将研究区孔隙结构分为三大类、五小类.在岩样孔隙结构分类基础上,明确了孔隙结构类型与岩电参数之间存在确定的关系,而核磁共振T2谱定量特征参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表征孔隙结构类型及其细节信息,通过提取T2谱中T2几何平均值(T2g)、T2均值(T2)、峰度(KG)、可动流体分量(Smf)及区间孔隙分量等孔隙结构参数,建立了基于核磁T2谱特征参数的孔隙结构识别图版,显示核磁T2谱孔隙结构参数对不同类型的储层有较好的识别效果,进而探讨核磁孔隙结构参数和岩电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T2谱峰度值与孔隙胶结指数(m)值相关性较高,进一步确定了岩电参数m的核磁计算公式.最终,将该套方法应用于研究区井筒剖面中,有效地提高了饱和度计算精度,也为东营凹陷南坡低渗透砂岩油藏储量估算与高效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二叠系巴立克立克组广泛发育具有油气勘探意义的巨厚台地边缘生物礁,本文对塔西北克孜勒布拉克南沟出露的典型的二叠系巴立克立克组生物礁进行了详细的宏微观研究。该套生物礁以生屑滩为礁基,礁核下部主要为蓝绿藻建造的各类微生物岩,其结构组分主要为凝块及破碎的微凝块,次为叠层石,此时的水体能量较低;礁核上部局部发育叶状藻礁,并伴生大量的海生底栖动物,此时礁体开始暴露在浪基面之上,大量发育角砾状灰岩,并遭受大气淡水岩溶的改造。除了台缘带外,塔西北柯坪地区同期的局限台地中也发育小规模的、具微生物岩特征的台内礁滩体,说明该时期区域上的环境条件普遍适宜造礁。巴立克立克组的该套礁滩体的形成时间为乌拉尔世阿瑟尔期晚期—萨克马尔期,这与乌拉尔世塔里木大火成岩省早期阶段相当,因此,推测该套礁滩体的形成和当时的火山活动产生的火山灰导致南天山洋残余海盆的海水“富营养化”有关。藻类的爆发使得巴立克立克组礁滩体的δ13C值较之康克林组的碳酸盐岩呈现显著正偏移。但是,巴立克立克组的礁滩体受胶结作用等建设性成岩作用的改造程度较深,利于“成岩”,不利“成储”,使得区域上巴立克立克组的礁滩体尽管相带较好,但储渗性极差,唯有受构造裂缝改造部分可发育高渗层。因此,可以确定:塔西北乌拉尔世巴立克立克组的礁滩储层基本不受相控,主要发育裂缝型储层。因此,今后对于塔西北二叠系礁滩油气藏的勘探应重点关注构造裂缝发育段。本研究对今后塔西北巴立克立克组生物礁优质储层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二叠系微生物岩的研究也有一定助益。  相似文献   
6.
王翼君  唐洪明  卢浩  于魏铭 《地质论评》2020,66(5):1412-1430
论文以伊拉克X油田上白垩统Khasib组Kh2段碳酸盐岩储层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原油动用的影响。论文使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恒速压汞、数字岩芯等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定性、定量分析了Kh2段储层微观孔喉特征;通过对储层润湿性测试、低场核磁共振、两相相对渗透率测试等评价了Kh2段的原油动用特征。综合对比分析孔隙特征和原油动用特征,本文取得如下认识:① Kh2段主力产层的储层岩性为砂屑灰岩和生屑藻屑泥晶灰岩。其中,砂屑灰岩孔隙分布的非均质性强,优势通道显著,渗透性极佳,注水易发生“水窜”,生屑藻屑泥晶灰岩中孔隙分布相对均匀但孔隙之间连通性差,注入水难以波及,这是目前制约该油田提升原油采收率的重要微观地质因素;② 岩样测试的润湿性结果表明,Kh2段的样品大多显示亲油~强亲油的特性,这会导致注水开发过程中,毛管力成为驱油的阻力,进一步加剧注水开发的难度;③ 通过对Kh2段的砂屑灰岩和生屑藻屑泥晶灰岩进行油—水、油—气两相相对渗透率测试发现,在水驱油的情况下,它们的残余油饱和度较高,而采用氮气驱油可以显著降低残余油饱和度。因此,对于渗透性好但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强、局部存在“优势通道”和孔隙结构较为均质但孔隙之间连通性差的碳酸盐岩储层,宜慎用注水开发,采用注气开发是较为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生物礁研究对沉积环境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对于塔西南石炭系生物礁研究相对较少。深入解析了塔西南阿尔塔什剖面早石炭世维宪期中-晚期和什拉甫组生物礁地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塔西南早石炭世沉积环境以及该生物礁在全球早石炭世生物礁演化中的意义。结果表明:该套生物礁的造礁生物主要为各种群体珊瑚以及少量单体珊瑚,附礁生物主要为棘皮动物等,造礁和附礁生物类型相对单一。礁体的生长受陆源物质的影响而中断,这和塔西南山前早石炭世频繁的海平面变化有关。该生物礁是继晚泥盆世生物大灭绝后,伴随着维宪期中-晚期气候变暖、全球海平面上升,全球范围内后生动物骨架礁开始复苏的产物之一,该生物礁的地质特征在全球早石炭世维宪期生物礁中具有普遍性。此外,根据对阿尔塔什剖面和什拉甫组以及相邻的库山河剖面罕铁热克组的整体沉积相分析,推测早石炭世维宪期,受当时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以及塔西南地区在早石炭世开始形成被动大陆边缘并开始下沉,使得塔西南地区从早石炭世开始发生自南西向北东方向的海侵,在塔西南山前也逐渐形成了狭长的台地边缘相带,这有利于生物礁的发育,并在和什拉甫组时期自陆向海形成了“滨岸相-泻湖相-台地边缘相-...  相似文献   
8.
莲花油层中粘土矿物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辽河高升油田莲花油层富含稠油,搞清储层中粘土矿物的类型、含量、平面和纵向分布规律对整个稠油油藏开发方案的设计、油层保护、提高采收率等开发措施实施和稠油油藏形成条件等研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X-衍射、电镜、热反应实验对高升油田莲花油层中的粘土矿物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莲花油层中的粘土矿物以蒙脱石为主,粘土矿物类型、含量分布主要受岩石类型和沉积相控制,含油饱和度大小对粘土矿物类型影响不大。蒸汽驱采油会导致储层中蒙脱石的含量减少,增加储层的微观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9.
雷家地区沙四段致密油的开采和研究刚刚起步,在地质认识方面尚不够深刻。本文通过对雷家地区沙四段岩芯观察、XRD衍射、铸体薄片、场发射扫描电镜、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CT扫描及氮气吸附等方法对沙四段储层地质特征展开系统分析,结果发现:该区主要发育白云岩,根据组成矿物含量的不同可分为白云岩类、方沸石岩类和泥岩类3大类15种岩;孔隙度分布范围1.68%~11.65%,渗透率介于0.01~6.35mD,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型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主要发育溶蚀孔、晶间孔、有机质孔裂缝,该区孔隙结构较复杂,存在少量大孔,但主要由纳米孔组成,孔隙分布较为分散,喉道数量少,连通性差;根据该段储层孔隙结构及储集空间分布特征,将该段储层分为孔隙型、裂缝型和裂缝-孔隙型3类,其中孔隙型储层孔隙分布较为分散、连通性较差,裂缝型储层岩性主要为泥岩类,裂缝-孔隙型储层物性相对较好且主要发育在杜家台段。  相似文献   
10.
埃迪卡拉系灯影组核形石研究对揭示该期古环境特征及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杨坝剖面埃迪卡拉系灯影组2段核形石发育段的宏观及微观描述(564块薄片)的基础上,分析了核形石组构、类型及垂向分布。该剖面核形石发育段共分为上、下两个亚段,厚度分别为109.53 m、126.2 m,核形石累积厚度分别为22.6 m、49.5 m。核形石核心及壳层的成分、组构、形态多样;核形石类型包括不规则状核形石、椭圆状核形石、次圆状—圆状核形石、帽状核形石等4种,每种类型的粒径、形态、层位分布、形成环境不同;粒度在垂向上表现为10个反旋回。整体上核形石发育不够完善,以薄皮核形石、弥散粒为主,代表着核形石发育的最初阶段。不规则状、次圆状、帽状核形石形成于弱搅动的浅水低能环境,包括潮下低能带、潮间带等;椭球状、圆状核形石形成于连续搅动的潮下高能带。核形石粒度差异大、形态多样、垂向多旋回变化的特征反映了埃迪卡拉纪灯影期海水受限、水体相对深浅及能量频繁动荡,同时受一定物源影响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