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6篇
地球科学   15篇
  2005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Effectsofmagnitudeaccuracyandcomplete┐nesdataonseismichazardparametersHUI-CHENGSHAO(邵辉成),JIA-SHUXIE(谢家树),PINGWANG(王平)andYA-X...  相似文献   
2.
采用Evernden的线源模型推导出了用震中烈度I_o,极震区面积S和震源深度H计算震级的公式。将全国分成八个区,采用1900年以来在我国发生的163次M_s≥4.7地震,回归出全国和分区的公式。对结果分析表明,分区结果明显优于全国统一的结果,更优于只用震中烈度计算震级的结果。但震源深度项所起的作用似乎不大。对结果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确定地震震源位置和发震时刻的误差,在已知走时曲线的情况下,一方面取决于波到达时刻的观测误差,另一方面,台站的地理分布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外一些地震学家采用某些方法对台站分布的测震误差和最优布局进行了计算。其工作简述如下: 日本的佐藤泰夫和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大学的D.Skoko等人,从1965年来,首先采用直达波的走时方程,对5个台站组成的台网测定地震的经纬度,深度,发震时刻和波速的误差  相似文献   
4.
(一)测定近震震级 M_L 的结果陕西省区域台网由19台站组成。其中除2个装备维式光记录仪器、一个装备65型熏烟记录外,其它台均装备 DD-1墨水记录仪器。前两类仪器放大倍率为2万至4万倍。后一类放大倍率为10万倍级,个别可达十几万至20万倍。这些台站对本省地震活动性强的中部和南部形成包围态势。而在中部更为密集,平均台站距离仅为100公里左右。这些台的台基均为基岩,未精确地做过台基校正值。测定近震震级 M_L,是采用公式M_L=logA_μ+R_1(△)(1)式中 A_μ为记录的两水平最大地动位移算术平均值。当△<300公里时,它一般是震相;当△>300公里时,一般是或lg_1,lg_2震相。总之是量取图纸上最大振幅,不管它是什么震相(量取 P 波的情况极为少见到)。  相似文献   
5.
关中、陕南及周边地区尾波衰减特性(Qc)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单次散射模型的尾波功率谱分析方法,利用陕西数字地震台网宽频带数字地震波形记录资料,计算了关中陕南及周边地区13个频段的Qc值。结果显示:在2ts~35 s的时间窗内,Q0值在37.54~72.59之间,全区平均值为58.44,在上升运动显著的秦岭山脉值较大,关中盆地和陕南值较小;在2ts~70 s的时间窗内,Q0值在194.74~283.50 之间,全区平均值为186.79,莫霍界面高波速区值较大,低速区和低速梯度带值较小。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1988年1月6日,陕西省周至一武功之间发生的Ms3.8地震的宏观资料进行研究,用极震区面积、震中烈度计算了地震震级,并用等震线图反演计算了震源深度、破裂长度、烈度衰减因子k和S波Q值。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讨论,认为渭河断陷盆地内较厚的第四系统沉积是造成烈度衰减因子k较大和S波Q值较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邵辉成  谢家树 《地震研究》1995,18(3):246-251
在研究地震危险性时,地震资料的精度和可靠性在研究的时间段内有很大的差别,本文介绍一种考虑这种差别的地震危险性估计方法,作为应用的一例子,计算了汾渭地震带的地震危险性参数,并对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谢家树  邵辉成 《地震学报》1991,13(2):202-211
本文采用发生在中国的35个地震的烈度资料,用阻尼最小二乘法解超定方程组的方法,反演了中国7个区的1秒周期S波品质因子Q_S的平均值、扩散因子和震源S波加速度.并探讨了震源S波加速度与震级的关系.作为一个例子,反演了台湾地区Qs值的二维平面分布,发现Qs值分布与布格重力异常、地震活动性存在某种对应关系. 对反演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讨论,并估计了Qs的误差.   相似文献   
9.
谢家树  王亚秀 《地震》1994,(1):31-35
本文定义地震的时空距DST格时空转换系数C为:D^2ST=d^2+C^2(△t)^2,d为序列中连续发生的两次地震的空间距,△t为时间间隔。采用60年代来发生在我国5级以上有详细目录的地震序列23个,分别计算了主震后1天,2-3天,4-7天内C的值C1,C3,C7,计算中取DST为相应时间段内地震空间距的最大值。结果表明:(1)若C1>C3>C7,则无强余震发生;(2)若C1≌C3,或C1<C3<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发生在中国的35个地震的烈度资料,用阻尼最小二乘法解超定方程组的方法,反演了中国7个区的1秒周期S波品质因子Q_S的平均值、扩散因子和震源S波加速度.并探讨了震源S波加速度与震级的关系.作为一个例子,反演了台湾地区Q_s值的二维平面分布,发现Q_s值分布与布格重力异常、地震活动性存在某种对应关系. 对反演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讨论,并估计了Q_s的误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