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球科学   49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西北一个铀矿床为例,介绍了一种进行矿床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研究的方法,包括了以断裂构造的倾角和倾向为座标的微量元素含量的等值线圆形曲线图;断裂构造的元素频数分布图;断裂构造中元素的多元统计分析。据此,讨论了热液作用和其它地质作用有关的断裂构造中微量元素的相互关系,并进而讨论了它们的铀成矿作用过程以及对找矿勘探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铀成矿作用、核废物地球化学处置与吸附作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景廉 《铀矿地质》1989,5(3):158-163
在不同类型的工业铀矿床的矿石中,吸附状态的铀占了很大的比重,铁钛氢氧化物、硅胶、粘土、有机质等是常见的主要吸附剂。本文利用朗缪尔等温式、弗仑德里奇等温式、D-R等温式,讨论了粘土矿物(主要是高岭土、蒙脱石)对溶液中铀的吸附作用,对吸附作用在铀成矿作用、核废物处置中的意义作了详细的讨论,认为吸附作用是一种重要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3.
4.
生物礁与油气田、金属矿床的相互关系讨论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生物礁因其高孔渗特性而往往成为高产油气井、大型油气田的极好储集体。生物礁与礁硅岩套形成的地质背景、岩石、矿物、生物组合均有很多相似之处。礁—白云岩化—膏盐—油气矿床—金属矿床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生物礁有关的油气藏、金属矿床赋存的盆地有一个共同的地质背景:均是拉张的裂谷环境,盆地基底破裂,深部物质(包括上地幔物质)大量涌入盆地,这种深部流体一方面携带大量金属成矿元素形成热水沉积矿床;另一方面,富含CO_2,CO,H_2,CH_4的流体与生物礁中的有机质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油气田。生物礁与油气藏、金属矿床不仅仅存在空间联系,可能有成因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C.M.Criss和J.W.Cobble的“离子熵对应原理”,对1978年D.Langmuir给出的铀物种形成常温热力学数据进行了高温值的处理,得出了一套较全面而系统的高温热力学参数,以供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6.
黄铁矿对有机质成烃的催化作用讨论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粘土矿物,碳酸盐,石英等无机矿物对有机质演化的催化作用已被确认,有机质干酪根类型还与黄铁矿含量,形态有关,而其中硫的含量直接影响到干酪根反应的活化能,反应速率,指出黄铁矿也是一种有效的催化剂。鉴于世界原油中有很大一部分产自高硫酪根,深入研究其中的机理是当前石油地球化学中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油气无机成因学说的新进展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介绍了油气无机成因学说的新发展,主要是目前在西方、俄罗斯等影响较大的关于无机生油气的几个学派以及在中国的一些学派。其中之一是Gold氏的地幔脱气理论,之二是费-托地质合成理论。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国内油气供需紧张的严峻形势下,开展"第二深度空间"的油气勘探"势在必行",也是"当务之急"."第二深度空间"的油气勘探需解决3个问题.一是油气无机成因的地球化学证据.原油、沥青、干酪根的Pb,Sr,Nd同位素示踪、原油中异常高含量的金属微量元素、原油中有机硅化合物的发现等均表明原油可以由无机反应而生成.二是油气无机成因论是可以指导油气勘探的.油气的分布与中地壳的低速、高导层的耦合表明有成因关系,中地壳的低速、高导层是油气的发生器,也是初始储层,据此可以对油气田进行预测.柴达木盆地昆北花岗岩油田的发现是一典型案例.三是"第二深度空间"的油气勘探需要地球物理方法和技术的支撑.目前第4代采集处理新理论、新方法业已提出.地球物理学家已经把深部勘探的新方法、新技术提到议事日程.总之,"第二深度空间"的油气勘探是有理论依据的,是可能的,是可操作的.发现大型、超大型油气田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9.
应用渗流力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油气初次运移的机制问题。研究认为,油气的初次运移是以连续相、而不是以溶液相和扩散相的形式进行的;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是浮力,因而初次运移的方向是向上的;油气初次运移所需的时间与源岩的渗透能力有关,与油气的粘度有关,还与源岩的厚度有关;油气藏的异常高压是一种暂时的压力状态,气藏的异常高压多于油藏,新生油气藏多于古油气藏;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就是源岩的粒间孔隙,源岩的非均质性和微裂缝对油气初次运移十分不利,因形成微油气藏而降低油气运移效率;源岩的厚度越大,越有利于油气聚集;“倒灌”现象是不存在的,缺少基本的动力驱动,基岩油气藏的形成是二次运移过程中侧向运移的结果。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具有相同的动力机制、运移相态和运移方向,因而两者是完全统一的。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