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3篇
地球科学   18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现有三维点云模型重建对象化和结构化信息缺失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图模型的二维图像语义到三维点云语义传递的算法。该算法利用扩展全卷积神经网络提取2D图像的室内空间布局和对象语义,基于以2D图像超像素和3D点云为结点构建融合图像间一致性和图像内一致性的图模型,实现2D语义到3D语义的传递。基于点云分类实验的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得到精度较高的室内三维点云语义分类结果,点云分类的精度可达到73.875 2%,且分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矿山开采及修复过程中如何开展生物多样性管理,本文借鉴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矿山生物多样性管理系列指南》成果,将相关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广东大宝山矿生态修复实践中。文章在介绍IUCN的“综合生物多样性管理体系”方法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将其作为大宝山矿实施生态修复依据,阐述了该管理体系在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应用,并结合广东大宝山矿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大宝山矿生物多样性管理的保护与修复框架,包括全周期的生物多样性管理手段,重点阐述大宝山矿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评价、保护与受损控制及恢复的技术方案,最后分析了对中国矿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修复的启示,IUCN矿山生物多样性管理系列指南对于指导我国矿山生态修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受地理学“再物质化”思潮的影响,移民地理学开始将物的主体性纳入移民地理的研究框架,探索流动性与物质性相结合的移民地理研究新范式,以解释当前愈发复杂的移民局势,并形成了移民地理学的“物质转向”。移民地理学对物质性的关注较早,但其对物的讨论往往过于宽泛而缺乏焦点,使得该领域一直未能形成一套主流的理论体系。基于此,论文拟通过梳理国内外移民地理相关文献,对该领域当前的主要研究成果与研究前沿进行系统的综述,并围绕移民流动过程中“人—物—地”互动构建理论框架。首先,对西方物质研究的哲学脉络进行梳理,发现“物质转向”思潮最早根源于西方唯物主义、新物质主义与知觉现象学等理论,这些哲学思想与地理学理论相结合产生新的空间辩证思想。其次,通过对近10年的移民地理“物质转向”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其研究主要聚焦于4个研究热点:移民基础设施、移民身体与生命政治研究、移民物质文化与空间实践、超越人类的移民地理。最后,文章对西方移民地理“物质转向”的理论框架进行总结,阐述其对中国移民研究的借鉴意义,并进一步提出建立中国本土化移民理论的展望。  相似文献   
4.
周妍 《地下水》2013,(3):208-211
通过岩芯及薄片的观察,结合扫描电镜、X衍射和阴极发光等资料分析,对直罗油田长8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做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长8储层砂岩类型以中-细粒长石砂岩为主,碎屑颗粒以次棱角状为主,颗粒分选性好,胶结类型以孔隙-薄膜式胶结为主。研究区主要经历的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等。整体处于晚成岩A期一晚成岩B期。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使储集空间变小,对储层的破坏性较大,而溶蚀作用使储层物性得到一定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作为室内位置服务的基础,室内定位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针对现有室内定位技术存在成本高、精度有限以及效率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人类活动识别、行人航迹推算(pedestrian dead recko-ning,PDR)以及地标匹配修正等技术的室内行人位置推算方法。该方法使用基于智能手机的PDR技术来估算用户的位置信息,而人类活动识别技术则用来感知用户室内移动行为中的特定地标,利用这些地标信息来辅助修正PDR轨迹中产生的累积误差。此外,为了解决用户初始位置未知的问题,引入隐式马尔科夫模型进行推断,并提出了一种顾及室内环境特征的维特比算法来确定用户轨迹。实验结果显示,所提方法在提高室内行人移动行为识别和定位精度的同时,有效实现了用户室内轨迹的追踪。  相似文献   
6.
地震应急专题图可以直观地将震情、灾情和应急工作进展等信息表达出来,在地震应急指挥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四川应急服务对象需求的分析和专题图产出分区的划分,形成专题图产出精细化规则,研发出QGIS自动制图程序,实现震后应急期各类专题图的快速产出和精准化,使四川地震应急专题图的时效性和精准化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7.
以新加坡丧葬改革为例,探讨死亡和宗教背后的生态政治、情感矛盾和土地使用问题。近年来人文地理学开始关注情感在塑造环境政治中的作用,但宗教与死亡作为一种社会情感力量却没有引起生态政治学的重视。本文认为死亡(包括丧葬和死亡仪式)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与生态政治现象的交织,因为它不仅是一种反映人类认知自然的精神景观(例如风水);同时,如何定义“合适的”丧葬方式又是一个与自然、土地和情感相互纠结的权力博弈过程。本文首先阐述了新加坡政府是如何利用生态政治话语对华人传统丧葬及其仪式进行世俗化改革,使得“死亡”可以从宗教领域中脱离而被纳入国家环境治理与生命政治的框架内。其次,研究关注新加坡华人如何响应国家的丧葬改革(特别是海葬的推广)以及如何对丧葬背后的情感、宗教和伦理问题进行协商。本研究将死亡议题引入生态政治学研究,思考丧葬背后的生态政治对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赵巧华  刘鹏  陈纾杨  周妍  王健健  汪靖 《湖泊科学》2019,31(4):1157-1168
湍流不仅是导致物质、动量等在水-气交界面的交换、水柱内部输送的关键过程,也是促进浅水湖泊中底泥再悬浮及水生生态系统演变的驱动力;其中湍流动能耗散率(ε)不仅是描述湍流动能变化的关键物理量,也是刻画水体中湍流产生机制的关键过程.基于2017年10月29日-11月2日位于太湖梅梁湾采集的高频三维流速廓线和水温廓线观测资料,结合东山气象站同期的风场和辐射等气象资料,探讨太湖中ε的分布特征及其变化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0.7 m深度以下水平方向上ε介于10-8~10-7 m2/s3之间,比垂直方向大一个数量级左右.尽管大型浅水湖泊几何深度浅,但其ε的深度廓线依然存在典型的3层:ε随深度递减的风浪直接作用层,深度从水面至1.0 m左右;ε基本不随深度变化的常数层,分布区间为水深1.0~1.9 m;随后是ε随深度递减的底边界混合层.热力分层的强弱(垂向温差)、位置对常数层和底部边界中ε的贡献显著,甚至造成ε的常数层起始深度下移.本研究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大型浅水湖泊的动力学过程及其对水生生态系统演变的驱动效应.  相似文献   
9.
选取2019年6月17日长宁MS 6.0级地震为研究对象,搜集整理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和四川省地震局两大政务微博平台,关于长宁MS 6.0级地震信息发布内容和公众关注度数据.通过信息时间流量变化和内容框架两方面对信息发布模式与公众关注度进行分析,探究防震减灾部门在地震灾害管理中灾害信息发布的模式与公众对信息内容的关注度情况,为进一步提升其震后信息发布的效果和针对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西北地区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如何科学处理生产用水与生态用水的关系一直是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难点课题之一。关于流域中上游生态输水与尾闾湖水域面积(或湿地面积)关系的定量化研究较少。以我国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的尾闾湖—青土湖为例,利用GSFLOW建立了区域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型,其中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