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1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双三相永磁同步电动机发生一相短路故障时的磁场分布、磁链、电流以及输出转矩等电磁性能进行分析,并与传统三相电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双三相电机相与相之间的耦合较弱,故障相几乎不影响非故障相的正常运行,电机依然能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继续工作,具有一定的容错能力,适用于对电机连续运行有特殊要求的场合.  相似文献   
2.
离散数学的课堂导入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成功的课堂导入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启学生的思维,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文章针对离散数学定义定理多、内容丰富、理论抽象,学生感觉难学的问题,通过分析离散数学的作用、特点和教学现状,研究几种课堂导入法及其重要作用。提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课堂导入法,引导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激情,达到提高离散数学的教学质量,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4.
集中绕组中隔齿绕制形式能增大电机的绕组自感,实现绕组间的相互隔离,将该种绕组结构应用在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可设计一种新的永磁同步容错电机。利用Ansoft Maxwell 2D分别为12槽10极和24槽22极双三相隔齿绕永磁同步电机建立仿真模型,针对不同绕组分布形式的电机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两种极槽配合形式下不同接线方式的双三相隔齿绕永磁同步电机在静态磁场和瞬态磁场中的空载磁链波形、空载反电动势波形和绕组电感矩阵等特性,对比分析其电磁性能和容错性能,总结出更适合永磁同步容错电机的结构类型。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滑模观测器的反电动势估计值中的抖振和低次谐波问题,提出基于频率自适应复系数滤波器的超扭曲滑模观测器.超扭曲滑模观测器中的超扭曲函数代替了传统滑模观测器中的不连续切换函数,削弱了传统滑模观测器中的抖振问题.为滤除反电动势中的低次谐波,在超扭曲滑模观测器的基础上加入自适应复系数滤波器,利用其在中心频率处没有相移和幅...  相似文献   
6.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电磁性能解析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傅里叶级数法计算表贴式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的电磁性能。解析模型建立在二维极坐标下,求解区域划分为槽、槽开口、气隙和永磁体四类子域。以矢量磁位为求解变量,在槽开口和气隙子域建立拉普拉斯方程,在槽和永磁体子域建立泊松方程,根据分离变量法求解偏微分方程,并利用各子域之间的边界条件得到谐波系数。解析模型考虑了径向/平行/Halbach等多种充磁方式,内/外永磁转子结构,适用于隔齿绕/全齿绕两种形式的分数槽集中绕组,可用于计算电机空载磁场、电枢反应磁场和负载磁场。在解析模型的基础上,求解了齿槽转矩以及两种分数槽集中绕组连接方式下的空载反电动势和电磁转矩。与有限元结果相比较,表明了解析方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双三相永磁同步电动机交互磁饱和机理,根据有限元法得到d,q轴电感与电流的非线性关系,搭建了基于内插外推法的电机饱和模型,仿真实验,验证了所建立的饱和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加强《离散数学》实践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离散数学》的内容及其特点,阐明其应用价值,论述加强《离散数学》实践环节的重要性。通过加强《离散数学》实践环节,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离散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其今后在科研、学习和工作中奠定理论基础.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采用分数槽集中非叠绕组的双三相电动机进行研究,在参照传统三相分数槽电动机极槽配合分析与绕组系数计算的基础上,分析双三相电动机不同的极槽配合情况,计算与之对应的绕组系数,以归纳在极槽配合影响下的绕组系数变化规律,并最终总结出适用于双三相分数槽集中非叠绕组电动机的绕组系数计算公式,可供电机设计以及性能分析作参考.  相似文献   
10.
论“双主”在离散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针对离散数学的特点,阐述离散数学教学过程中"双主"作用的必要性,论述"双主"作用的关系,给出实施"双主"教学的具体措施。在离散数学的"双主"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并相互促进,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