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500 kV伊穆直流极1线路发生瞬时性接地故障,由于双极线路之间的静电和电磁耦合作用,使极2直流电压发生波动,继而引起该极直流滤波器快速充放电,产生较大的穿越电流,而该组直流滤波的首端光电式电流互感器、尾端电磁式电流互感器在电流传变特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穿越电流传变产生的差流达到保护动作条件,导致极2直流闭锁。针对这次保护误动,将直流滤波器差动保护延时由40 ms延长至500 ms,提高了保护的防误动水平。  相似文献   
2.
一起66kV电容器故障的分析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一起66kV电容器组故障的现象、设备损坏情况,通过对电容器解体分析,结合故障录波图、外熔断器运行状况、保护定值的整定等方面对电容器故障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论证,确定了本次事故是由于电容器制造方面存在缺陷而在运行中击穿,但外熔断器未能快速熔断引起重燃,同时保护定值整定违反规程而导致切除故障时间过长,造成单台故障演变成事故、损坏设备增多、损失扩大。针对本次事故所暴露出的问题,从电容器组的设备选型、接线方式、熔断器形式及保护整定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对电容器的安全运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通过论述两起小电流接地系统中谐振过电压事故的现象和设备损坏情况,结合事故处理过程和故障录波图对谐振故障的产生、发展进行分析,提出变电站谐振的治理应采取一次系统的预防和二次系统的消除并重的防治措施,并强调各种措施实施时的注意事项。最后对变电站值班员发现、处理谐振事故的原则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了满足电力公司在应急指挥的实战及演练中多、快、准的需要,通过对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智能化系统的建设,实现了控制系统与应用系统联动应用.智能控制系统以面向应用的设计为基础,将高仿真三维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三者融合,达到控制系统智能化的综合应用.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使指挥中心内的任何人都能够快速、无障碍地进行会场综合、...  相似文献   
5.
通过论述一起安装有高压并联电抗器的500 k V线路跳闸后的三相电压异常现象,重点对同塔线路耦合传递过电压进行计算分析,证明为同塔运行线路对其耦合传递电压放大所致。针对该电压异常和工频谐振系统状况,提出事故处理原则为:优先采取合上线路接地开关来消除电压异常;在条件受限不能合上线路接地开关时,可以用拉开电抗器隔离开关来消除电压异常和破坏谐振过电压,且不会造成电抗器及其隔离开关设备的绝缘;不得采取拉开线路隔离开关、母线隔离开关的方式来应急处理。最后提出了中性点小电抗阻值的选择建议,供设计单位和运行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起66 kV电容器故障的分析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论述了一起66 kV电容器组故障的现象、设备损坏情况,通过对电容器解体分析,结合故障录波图、外熔断器运行状况、保护定值的整定等方面对电容器故障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论证,确定了本次事故是由于电容器制造方面存在缺陷而在运行中击穿,但外熔断器未能快速熔断引起重燃,同时保护定值整定违反规程而导致切除故障时间过长,造成单台故障演变成事故、损坏设备增多、损失扩大.针对本次事故所暴露出的问题,从电容器组的设备选型、接线方式、熔断器形式及保护整定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对电容器的安全运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针对鞍山电网500 kV自耦变压器的运行工况,详细分析了自耦变压器公共绕组过负荷的运行特性;以某变电站实际运行数据为例,分析了功率因数和低压侧无功补偿电容器组容量对公共绕组过负荷的影响.证明了在变压器高压侧和低压侧同时向中压侧输送有功和滞后无功功率的运行方式下,当变压器负荷较大时将导致公共绕组过负荷,使高压侧和中压侧不能满负荷运行;通过提高高压侧功率因数或减小低压侧向中压侧输送的滞后无功功率,消除公共绕组过负荷,提高变压器负载能力.  相似文献   
8.
为了满足电力公司在应急指挥的实战及演练中多、快、准的需要,通过对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智能化系统的建设,实现了控制系统与应用系统联动应用。智能控制系统以面向应用的设计为基础, 将高仿真三维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三者融合,达到控制系统智能化的综合应用。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使指挥中心内的任何人都能够快速、无障碍地进行会场综合、快捷、准确控制,提高了应急指挥中心的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