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27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耿海涛 《硅谷》2013,(7):45-45,14
本文首先概述了物流信息平台管理系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继而分析了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的现状,指出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从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与基础保障两方面来探讨了我国未来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最后就物流信息平台管理系统的规划运营模式做出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2.
冀东油田注水井存在井深、井斜、高温、高压、分注管柱复杂、作业费用高的问题,为了安全地利用原井分注管柱进行调剖,对在利用分注管柱调剖实践中暴露出的卡管柱、仪器遇阻、无法投捞等问题,结合油藏条件、管柱结构、生产管理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地层出砂、频繁关停井、调剖剂沉降黏附。综合分注、调剖的技术特点,提出了管柱调整、调剖工艺优化配套、加强水井管理等改进措施,提高了分注井不动管柱调剖实施成功率,降低了作业工作量和费用。  相似文献   
3.
同心管分层注水技术在南堡大斜度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南堡油田的注水井段斜度大于40°、分注层数≥2层的井,偏心分注工艺投捞比较困难,投捞成功率不高,常发生投捞器下不到位或捞不到的现象,以及分注层数为3层的注水井,油套分注无法实现的问题,开发了同心管分层注水技术。该技术可以满足大斜度井、层间差异较大井的分注要求,可以实现大排量、精确分注。在地面进行调配测试,无需投捞,操作简便,计量准确,便于管理。管柱耐腐蚀,对水质要求低,具有使用寿命长和分层可靠性高的特点。现场2口井的应用表明,采用该分注技术,封隔器最大下入深度3 124 m,最大井斜52.89°,施工成功率100%,实际注水量全部达到地质配注要求,管柱从投注到现在工作正常。  相似文献   
4.
冀东油田分层防砂分层注水一体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满足冀东油田浅层出砂油藏注水开发的需要,延长注水井开发免修期,降低修井作业费用,开发了机械分层防砂偏心分层注水一体化工艺技术。该技术主要由大通径机械分层防砂技术、小直径偏心分层注水技术及与之配套的全井逐级分层验封技术组成。现场试验表明,在进行的两级三段机械分层防砂偏心分层注水工艺施工中,先完成了机械分层防砂管柱施工,后完成了偏心分层注水管柱施工,最终实现各级防砂、注水封隔器验封合格。投入定量水嘴配注,三段配注测试合格。  相似文献   
5.
建筑整体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新概念,其特点是全面的与建筑相关的各个元素协同,并将高品位的建筑创作和综合新技术同为一体.建筑整体综合设计的模式既能提高建筑的适应性,又将是必然的趋势,尤其是强化后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物流行业信息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提出了移动互联网在物流行业的具体应用,并对GPS管理系统进行了设计,可以帮助物流企业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输成本,保障运输安全。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研究了氟化铝的加入对红柱石矿物转化为莫来石的温度,转化程度以及生成相莫来石的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6wt%氟化铝可以使红柱石矿物在1300℃完全莫来石化;同时氟化铝的加入可以促进莫来石晶体各向异性生长,得到直径为0.5~2.0 μm,长径比为20~40的莫来石晶须,可以用于制备自增韧的莫来石陶瓷或莫来石晶须增强的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8.
耿海涛  张大宇 《硅谷》2010,(13):28-28
网络编码是可以逼近网络容量理论传输极限的有效方法,具有确定拓扑的有线网络的网络编码受到了广泛关注。介绍网络编码的基本概念,分析了网络编码对网络流量的提高,简单介绍将网络编码应用于不同的通信领域所带来的好处。  相似文献   
9.
对于电凝聚除氟工艺中电极极化问题提出利用超声波进行优化,试验证明超声波能有效防止电极钝化,延长运行周期,同时还可提高电凝聚除氟效果。  相似文献   
10.
陈家祠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中山七路恩龙里34号,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是广东省七十二县(包括现在海南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一些县)的陈姓宗族捐资兴建的合族祠.其主体由大小十九座单体建筑组成院落式的建筑群.其建筑装饰巧妙地运用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彩绘画和铜铁柱等不同风格的工艺,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的明珠.古祠历经风雨沧桑,整体建筑极为完整地保留下来.一百多年来,陈家祠一直作为岭南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广泛地受到国内外建筑学界、历史学界、民俗学界、工艺美术学界等多方面的极大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