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环境安全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纳米颗粒物因其独特的性质(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在化学、力学、电磁、光学以及生物医学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纳米颗粒物具有特殊的性质,使其更容易进入机体并对机体产生生物学效应,其对人体的潜在危害也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生殖健康作为健康的一个重要部分,关系着人类的繁衍与发展,因此纳米颗粒物对生殖系统的影响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总结了近几年来纳米颗粒物对雄性生殖系统影响的研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建议和帮助。  相似文献   
2.
颗粒物的健康损害效应已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们针对PM2.5等大颗粒开展了大量的人群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研究,健康损害效应的因果关系得到基本确认。然而比PM2.5粒径更小但数量更多的超细颗粒物(UFPs),其暴露特征及对健康影响的贡献值尚不清楚,缺乏统一的检测方法及策略是影响其健康评估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根据国内外文献,综述了目前超细颗粒物的检测方法、仪器及策略,总结了超细颗粒物评价方法的影响因素及其存在的不足,为超细颗粒物检测方法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建议和帮助。  相似文献   
3.
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及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导致纳米材料不可避免地释放到环境中。进入环境中的纳米材料可能会对环境中的许多物种,包括从微生物到更复杂的生物体及生物种群和群落,产生毒性作用,甚至会通过食物链传递,给生态系统带来潜在的危险。因此,纳米生态毒理学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系统评述了纳米生态毒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纳米材料对单一生物(微生物、藻类、大型溞和鱼)、经食物链传递、在种群和群落水平上的生物毒性效应和纳米材料与环境中其他污染物结合产生的复合效应,最后在总结目前研究现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纳米材料生态毒性效应还需深入研究的若干方面。  相似文献   
4.
张元宝 《安全》2015,(11):68-68
2015年9月22日,职业安全健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合作交流、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如期召开。来自华盛顿大学迈克尔·约斯特教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贾光教授及团队、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田博士和职业安全健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全体科研工作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会议由唐仕川主任主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