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26篇
医药卫生   16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2.
目的分析中国2009~2012年报告的境外(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以及外籍,下同)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估境外麻疹病毒输入中国的风险,为消除麻疹提供参考。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中国2009—2012年通过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的境外麻疹病例个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国2009—2012年报告的境外麻疹229例,69.87%来自亚洲国家,其中缅甸(110例)、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16例)和台湾地区(10例)居前三位。66.81%的病例为〈10岁儿童,1—9岁病例中有含麻疹成分疫苗免疫史的仅占10.58%。报告境外麻疹病例的季节高峰与境内一致,每年5月前后为高峰,2012年报告病例数较往年明显上升。66.83%的病例发病前在发病所在县(区、市)居住〉21d。结论尽管〉60%境外麻疹病例在中国感染病毒,但中国局部地区仍存在输入麻疹病毒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实现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目标后,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的发生情况。方法分析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报告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数据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对脊灰病毒阳性分离物的基因测序结果,各级CDC对VDPV及病例的调查和处置报告。结果2001~2013年,中国AFP病例监测系统从37名儿童粪便标本中分离到VDPV,来源于12个省,其中AFP病例22例,AFP病例接触者13人,健康儿童2人。其中2004年贵州省2例Ⅰ型(Type1)VDPV(VDPVI)病例形成循环(Circulating)(cVDPVⅠ),2011~2012年四川省Ⅱ型(Type2)疫苗高变异脊灰病毒(Vaccine—hypervariable Poliovirus,VHPVⅡ)病例/VDPVⅡ病例形成cVHPVⅡ/cVDPVⅡ。结论VDPV可在健康儿童粪便中检出,也能导致儿童麻痹。其发生有疫苗因素,也有受种者因素和疫苗使用因素。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myeliti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OPV)接种率低,是造成发生cVDPV的原因。只有达到人群OPV的高免疫覆盖率,通过高质量的AFP病例监测系统及时发现病例,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控制疫情,才能阻断病毒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发生输入脊髓灰质炎(脊灰)疫情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输入传播的风险,对不同风险级别的地区进行维持无脊灰的分类指导,以恢复并维持无脊灰状态。方法应用脊灰输入传播风险评估工具确定的3个一级评估指标、14个二级评估指标和各指标的分级判定标准,综合研判各省的风险。结果西藏、新疆、甘肃、青海、云南和重庆6个省有发生脊灰输入传播的高风险,海南、广西、山东、河北和陕西5个省为低风险,其余省为中风险。结论目前中国存在发生脊灰输入传播的高、中、低风险地区,应针对不同的风险地区进行分类指导,以恢复并维持中国无脊灰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四川省地震灾区甲型肝炎(甲肝)疫苗(Hepatitis A Vaccine,HepA)、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减毒活疫苗(Japanese Encephalitis Vaccine,LivedEV-1)群体性预防接种.方法 对报告和现场调查的HepA、JEV-1接种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四川省地震灾区6个市(州)21个县(区、市),截止到2008年6月10日,共报告接种HepA399 075人,接种JEV-1 137 543人,估算接种率分别为91.96%、88.85%.现场快速调查HepA应种1825人,实种1783人,接种率97.70%;JEV-1应种912人,实种869人,接种率95.29%.结论 四川省地震灾区HepA、JEV-1群体性预防接种达到了预期结果.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2006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监测,了解广东省CAP的发病特点和规律,为CAP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覆盖广东省21个地市的26家综合性医院作为CAP监测的哨点医院,各监测点医院的CAP病例信息按照调查表的要求由临床医生填写,并由防保科医生统计后通过电子邮件上报监测结果,并对其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年广东省共报告CAP住院病例6316例,5岁以下年龄组和60岁及以上年龄组的病例数分别占整个CAP的27.4%和38.3%;男性和女性病例数之比为1.37∶1;3-8月份是广东省CAP发病的高峰期,1-2月份为全年发病率最低时期。病原学诊断以细菌性肺炎为主占66.0%(4169/6316),病毒性肺炎占9.6%(609/6316)。结论儿童和老人是广东省CAP的高危人群,加强对该人群CAP的预防控制有利于降低人群CAP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H5N1病毒在人禽流感死亡病例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和含量。方法在BSL-3实验室,测定H5N1禽流感病毒分离株的TCID50,并采用荧光定量PCR制作标准曲线;将人禽流感死亡病例的尸解标本,包括心、肝、脾、肺、肾、脑等组织标本研磨处理后,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并根据标准曲线推算H5N1禽流感病毒的病毒载量。结果心、肝、肾、脑组织标本中H5N1禽流感病毒检测为阴性,在肺、脾组织标本中检测到H5N1病毒,病毒载量分别为10^6.3TCID50/ml和10^4.55TCID50/ml。结论除呼吸系统外,在脾组织中也存在H5N1禽流感病毒。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一起地铁工地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确定病例定义,进行回顾性病例搜索和流行病学调查。使用登革热IgM/IgG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部分病例血清登革热抗体。用布雷图指数(B I)评估蚊蚴密度。结果2006年10月4日至11月5日广州某地铁工地报告登革热病例35例,罹患率为14.89%(35/235),其中9例为实验室确诊病例,3例为临床诊断病例,23例为疑似病例。病例有宿舍集聚性,病例均为男性。在建筑工作面上工作与非建筑工作面的人群罹患率分别为20.73%(34/164)、1.41%(1/71)(P<0.01);是否在建筑工作面上工作的人群相对危险度RR值是14.72,RR95%可信区间在2.05~105.45之间(P<0.01),工地施工现场有伊蚊幼虫孳生,幼虫量约50条/视野,成蚊密度约为24只/人工小时。经采取快速杀灭成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得到控制。结论该地铁工地媒介伊蚊的大量繁殖是引起此次登革热暴发流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一起重大食物中毒调查案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4月,广州大学城发生一起重大食物中毒暴发,发病人数多(达206例),涉及A、B、C3所大学,在学生中造成一定的恐慌,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为确定本次中毒暴发,找出危险因素,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我们开展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广东省2003—2004年SARS病例特征、流行因素及控制措施,进一步完善该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3—2004年广东省新发SARS病例流行病学及相关因素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2003年8月-2004年6月,广东省共发生4例社区获得性实验室诊断的SARS病例,均未发现有同类病人接触史,也未出现续发病人。其中1例可能因接触果子狸感染,另两例发病前存在接触果子狸的可能,1例感染来源不详。与3例SARS病例相关的两处餐厅从业人员SARS CoV-IgG抗体阳性率6.3%(8/128),从经营果子猩的TDL酒店果子猩笼、厨房RT-PCR检测到SARS基因。野生动物从业人员SARSCoV—IgG抗体阳性率3.3%(46/1390),高于非野生动物从业人员(0/452)。发病后平均3d就诊.平均在发病后5.8d(4-7d)就被隔离,有3例是在发病后5~6d,有1例是在其发病后12d便对其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等现场控制。采取在广东省范围内禁食、杀灭果子狸等野生动物措施后,没有再出现SARS病例。结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做好sARS早期预警监测工作是预防控制SARS疫情蔓延的关键,管理可疑的染疫动物是预防再发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