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207篇
  免费   9867篇
  国内免费   7272篇
工业技术   110346篇
  2024年   144篇
  2023年   2454篇
  2022年   2642篇
  2021年   3018篇
  2020年   3205篇
  2019年   4069篇
  2018年   1754篇
  2017年   2558篇
  2016年   2659篇
  2015年   3216篇
  2014年   5838篇
  2013年   4727篇
  2012年   5861篇
  2011年   6020篇
  2010年   5815篇
  2009年   6040篇
  2008年   6759篇
  2007年   6065篇
  2006年   4766篇
  2005年   4635篇
  2004年   4049篇
  2003年   3429篇
  2002年   2648篇
  2001年   2400篇
  2000年   2085篇
  1999年   1799篇
  1998年   1620篇
  1997年   1489篇
  1996年   1456篇
  1995年   1347篇
  1994年   1203篇
  1993年   916篇
  1992年   817篇
  1991年   809篇
  1990年   706篇
  1989年   704篇
  1988年   216篇
  1987年   121篇
  1986年   103篇
  1985年   54篇
  1984年   39篇
  1983年   44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7篇
  1951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乳酸菌作为食品、农业和医药领域重要的微生物资源,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发现,某些重要的生化反应过程仅靠单种微生物很难实现,需两种或两种以上微生物共同培养来完成,即混合培养。本文简述了发酵乳中不同乳酸菌菌株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乳酸菌混合培养对发酵乳制品感官特性、营养特性等产品特性的影响。了解发酵乳中乳酸菌菌群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及机制有利于提高产品底物转化率、改善工艺性能等,为乳酸菌共培养在产量调控、产品功能化和资源利用等方面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D-α-生育酚醋酸酯复配物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的改善作用,通过测定天然油脂复配物+植物甾醇组(VEO组)、D-α-生育酚醋酸酯+植物甾醇复配组(VEZ组)、D-α-生育酚醋酸酯+植物甾醇+虾青素复配组(VEX组)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并采用小鼠颈背注射D-半乳糖建立衰老模型,同时用不同复配物进行干预。结果表明,三组复配物均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其中VEZ组的体外抗氧化效果较佳;与衰老模型小鼠相比,经三组复配物干预后,小鼠体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升高,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生成量下降(P<0.01),血清中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和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温度对黏弹性减震框架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对1个5层黏弹性减震框架结构在宽温域环境下进行了地震模拟混合试验。提出了求解黏弹性减震框架结构(子结构在不同楼层)的混合试验运动方程的方法。进行了一系列不同温度下黏弹性减震框架结构的混合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黏弹性阻尼器(VED)对结构动力响应有着较好的控制作用;随着温度升高,VED对结构位移和加速度的控制效果基本均呈逐渐减弱趋势,且减弱速率逐渐减小;VED的滞回曲线饱满程度、耗能效率和力峰值均逐渐降低且降低速率逐渐减小;各环境温度下,VED对加设层的位移和加速度控制效果均最好,对其他层的控制效果均基本随与加设层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且减弱速率逐渐减小;随着加设楼层的升高,VED耗能和力峰值对低温的敏感程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4.
能耗数据预报在工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产线级的电耗精准预报更是钢铁智能制造背景下的节能降耗热点。针对带钢热轧精轧控制段的多规格轧件电耗预测问题,首先通过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影响精轧电耗的主要因素,节约计算时间,然后充分发挥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与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LSTM)分别在特征提取与数据预测方面的优势,提出了一种基于CNN-LSTM混合神经网络的精轧电耗预测模型并进一步优化。通过利用预处理后的厂级实时数据进行算法验证,均方误差能控制在0.8%以内,表明该方法能对产线级多规格轧件精轧电耗准确预报。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工业微电网在钢铁企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其中的储能系统通常由蓄电池和超级电容混合组成,以兼顾储能效率和响应速度。以生产中常见的电机负载为例,由于运行工况改变,将会引起母线电压波动,从而导致负载动态性能变差。以此为背景,提出了一种负载电机与不同种类储能介质的协同策略,在双侧采用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MPC)的基础上,对负载功率波动进行预测,采用滑动平均法计算反馈值,滚动优化超级电容与蓄电池输出功率滤波系数。在实验室条件下,在负载电机调速过程中,储能系统母线电压波动减少约40%,电机转矩调节时间减少约15%,证明了所提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六边形套管型燃料堆芯(HCTFR)7个零功率物理试验方案的试验数据对核设计程序(CELL+CPLEV2)的计算精度进行工程验证。验证结果表明,7个临界试验方案的临界棒位有效增殖因子(keff)计算偏差均在±0.8%以内,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控制棒价值和停堆深度计算偏差也都在可接受范围内,表明CELL+CPLEV2程序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和可靠性,可用于HCTFR的核设计。   相似文献   
7.
反应堆堆芯内部存在多种不同物理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对其准确模拟需要考虑这些物理过程之间的耦合。为了降低堆芯核 热 流耦合模拟的实现难度,消除不同物理场之间的外部插值过程,本文构建了核 热 流耦合模拟的格子Boltzmann方法(LBM),将中子输运(包括SN方程、SP3方程以及扩散方程)、考虑燃料流动效应的缓发中子先驱核守恒方程以及流动传热方程统一到相似的LBM格式下,采用统一的LBM碰撞 迁移过程进行求解,有效降低了堆芯多物理耦合模拟的实现难度。计算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核 热 流耦合LBM模型对不同雷诺数下的流动效应均能准确模拟,同时温度反馈在高温熔盐堆低速流动条件下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不能忽略;提高堆芯熔盐流速能够有效地展平功率及温度分布。  相似文献   
8.
重反射层的应用可提高反应堆中子经济性,其结构和中子吸收特性均与压水堆常规围板/反射层差异较大,因此对核设计程序的计算分析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分析重反射层建模方案对堆芯中子学计算结果的影响,使用先进中子学程序SCAP N和确定论堆芯高保真模拟程序NECP X对压水堆重反射层问题进行了高保真模拟,分析了5种反射层建模方案下计算结果的差异,并将高精度计算结果与商用核设计程序系统进行了对比。数值结果表明,重反射层水洞内冷却剂温度变化对计算结果影响较小;相较精确建模方案,重反射层铁水打混建模方案造成的反应性计算偏差在±30 pcm以内、组件相对功率分布计算偏差在±2%以内。  相似文献   
9.
栅格非均匀计算过程中采用的全反射边界条件近似带来的中子射流效应和中子能谱干涉效应等环境效应对栅元均匀化常数具有较大影响。为在全堆芯pin-by-pin计算中处理环境效应带来的影响,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计算分析。首先,基于棋盘式多组件问题对栅元均匀化群常数相对误差及各能群栅元不连续因子相对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可发现在等效均匀化常数中,热群不连续因子对全堆芯pin-by-pin计算精度的影响最重要;其次,基于最小二乘法建立了热群栅元不连续因子和堆芯中子学特征量之间的多项式函数关系,利用参数化技术提出了热群常数堆芯在线计算方法,其中堆芯中子学特征量包括扩散系数、移出截面、中子源项、归一化中子通量密度等。采用C5G7基准题和KAIST基准题进行了数值验证,计算结果表明,热群常数堆芯在线计算方法能有效降低全堆芯pin-by-pin计算特征值和棒功率相对误差,对处于不同燃料组件交界面附近的栅元,计算精度提升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集装箱爆炸物检测是当代全球运输安全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运输环境的复杂性,检测和识别过程存在很多困难。特征γ射线共振吸收法被视为最有应用前景的探测方法之一,但目前相关研究的报导较少。以炸药为代表的爆炸物的含N成分浓度通常远高于其他普通材料,因此可通过14N(γ,p)13C反应对9.17 MeV特征γ射线共振吸收测量实现爆炸物的探测。本工作基于北京师范大学2×1.7 MV串列加速器,利用13C(p,γ)14N反应产生的9.17 MeVγ射线,开展了含N化合物三聚氰胺的共振吸收实验研究,并与常规石墨材料进行了比对,得到了含N化合物检测的灵敏度曲线。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明显观测到14N特征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从而可有效应用于含N爆炸物的检测,为进一步开展含N液闪探测器的研制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