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469篇
  免费   10010篇
  国内免费   8486篇
工业技术   231965篇
  2024年   154篇
  2023年   4631篇
  2022年   4653篇
  2021年   5325篇
  2020年   5831篇
  2019年   6477篇
  2018年   2765篇
  2017年   4485篇
  2016年   5302篇
  2015年   6063篇
  2014年   8919篇
  2013年   10557篇
  2012年   11760篇
  2011年   13065篇
  2010年   13209篇
  2009年   13946篇
  2008年   13101篇
  2007年   11933篇
  2006年   11786篇
  2005年   14319篇
  2004年   13981篇
  2003年   11540篇
  2002年   8196篇
  2001年   6121篇
  2000年   4709篇
  1999年   3147篇
  1998年   2644篇
  1997年   2091篇
  1996年   1856篇
  1995年   1547篇
  1994年   1346篇
  1993年   848篇
  1992年   1123篇
  1991年   1189篇
  1990年   1300篇
  1989年   1429篇
  1988年   169篇
  1987年   115篇
  1986年   79篇
  1985年   79篇
  1984年   59篇
  1983年   42篇
  1982年   38篇
  1981年   22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不良的步态会对下肢的关节产生不利的影响(加重行走的负担,能量消耗过快等),以及加重患病的风险,提出了利用KNN(k-nearest neighbor)算法对足外8和足内8两种不良步态与正常步态(对照组)进行分类学习,获取分类模型.三种步态的三维步态数据是从17名受试者在正常行走期间通过3D运动捕捉系统获得的,KNN模型对三种步态识别的总正确率为81.7%,对足外8步态的正确率为92.8%以及足内8的正确率为91.0%.模型的正确率较为准确,可以为矫正不良步态提供有力支持、减少不良步态的检测成本.  相似文献   
2.
川西是我国重要的稀有金属产地之一,有李家沟、业隆沟、甲基卡等超大型-大型锂铍矿床,其形成时代为220~200 Ma。本文总结了九龙地区主要稀有金属矿床特征及其相关花岗岩的成岩成矿时代,发现九龙地区以铍矿为主,且锂矿与燕山早期A型花岗岩有关,并存在两期稀有金属成矿(165~150 Ma、200~180 Ma),明显不同于甲基卡、可尔因、扎乌龙稀有金属矿集区。九龙地区因深切割、剥蚀程度高而缺失锂,暗示与九龙地区同处雅江盆地的甲基卡深部可能以赋存铍铌钽矿体为主。上述发现挑战了LCT(Li-Cs-Ta)与S型和I型花岗岩有关的观点,丰富了花岗岩与稀有金属成矿理论,为九龙地区稀有金属找矿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大排田岩体位于粤北澜河铀矿集区内,对研究区内大排田岩体粗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和地球化学分析,以探讨其岩石成因、岩浆源区及与铀成矿的关系。结果表明,大排田岩体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具有高SiO2(73.6%~76.5%),富Al2O3(12.4%~13.5%)、富碱(K2O=5.21%~5.63%,Na2O=2.44%~2.76%),且钾大于钠,贫MgO(0.23%~0.52 %)、铝饱和指数(A/CNK)为1.30~1.56,FeOt/MgO为3.21~6.61,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大排田岩体微量元素显示了Rb、Th、U、Ta相对富集, Ba、Nb、Sr等元素相对亏损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总体呈右倾型,轻重稀土分馏明显,轻稀土相对富集(112×10-6~245×10-6),重稀土相对亏损(26.7×10-6~53.3×10-6),Eu显示了负异常特征。上述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其具有A2型花岗岩特征。推测其形成于拉张构造背景下,由变泥质沉积岩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四方Sr3YCo4-xCuxO10.5+δ(x=0~1.0)多晶。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X射线衍射研究了多晶的有序化相变及结构。在固溶范围内(x=0~0.4),观察到有序峰(103)和(215),说明四方Sr3YCo4-xCuxO10.5+δ多晶为超结构,这是由于合成时在1000℃以上发生了吸氧(δ)有序化相变;当x=0.6~1.0时,978℃时在晶界处形成了单斜杂相,破坏了Sr3YCo4-xCuxO10.5+δ多晶的有序。当x=0~0.4时,多晶呈半导体输运行为。随着Cu掺杂量的增加,Co4+提供的空穴载流子浓度增大,电阻率明显下降;由于Cu的固溶,自旋熵增加,载流子浓度和自旋熵的共同作用使x=0~0.2多晶的热电势不变,x=0.4的热电势降低。并且Cu掺杂导致的晶格畸变使Co3+离子由高自旋态转变为高/低自旋混合态,磁化强度和铁磁转变温度(Tc)降低,磁结构由G-型反铁磁转变为铁磁。在进行二次烧结后,300K时电阻率明显降低,热电势为一次烧结的2倍,可能是二次烧结使多晶的有序化程度增大,提高了铁磁有序排列。  相似文献   
5.
建立一种测定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维生素K1的同位素内标稀释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准确定性定量方法。样品经脂肪酶酶解,碱液皂化,正己烷提取,浓缩后用甲醇复溶,以甲醇和甲酸水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BEH C18色谱柱上进行分离,电喷雾电离(ESI)-三重四级杆质谱正离子MRM方式检测,以维生素K1-D7同位素内标稀释法准确定量。在5~500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维生素K1线性关系好,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8,该方法检出限为1 ng/g,定量限为2 ng/g,不同加标水平平均回收率在88.0%~102.5%之间,变异系数为1.75%~5.26%(n=6)。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适用于婴幼儿配方食品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研究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tearoyl-coenzyme A desaturase 1,SCD1)基因表达对草原安格斯牛血液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采集38 头平均体质量(698±34) kg、48 月龄草原安格斯牛血液样品,测定其脂肪酸组成与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SCD1基因表达量,一代测序技术检测SCD1基因在C878T位点的突变对实验牛血液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分析SCD1基因表达与脂肪酸组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血液样品中共测得36 种主要脂肪酸,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SFA)以棕榈酸(C16:0)和硬脂酸(C18:0)为主,含量分别达22.53%和26.95%,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MUFA)中油酸(C18:1 n-9c)含量最高(15.09%);由SCD1基因表达与脂肪酸组成的显著性分析结果可知,SCD1基因表达对肉豆蔻酸(C14:0)、肉豆蔻油酸(C14:1)、C16:0、棕榈油酸(C16:1)、C18:0、C18:1 n-9c、亚油酸(C18:2 n-6c)、MUFA和MUFA/SFA以及C14指数、C18指数、脂肪酸总不饱和指数和伸长指数均影响显著;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CD1基因表达量与C16:0、C16:1、C18:0、C18:1 n-9c和MUFA含量均呈正相关;SCD1基因在878位点处出现了C/T突变,有CC、TT和CT 3 种基因型,不同基因型与脂肪酸组成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综上所述,草原安格斯牛血液中的SCD1基因表达对其脂肪酸组成具有调控作用,可作为遗传标记参考基因。  相似文献   
7.
针对货运列车在神华铁路日常的运营过程中,车辆车体受外界及自身磨耗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车体破损、车体仓门缝隙过大,甚至出现严重破损等故障。而故障诊断是实现铁路科学维修决策的重要依据。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3D图像检测技术,进行货车车体故障数据处理和诊断的方法。引入主流成像技术,提出一种采用三维图像采集方式,用于覆盖车体整个侧部表明图像的拍摄。进行了车体数据采集、3D深度数据分析、数据测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由于色谱分离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导致传统LC-MS研究中药成分的分析通量较低,而多级质谱全扫描(MS/MSALL)采用了气态分段技术(GPF),可以在直接注射(DI)模式下,采集每个表观质量数MS1信号的MS2图谱,实现MS1-MS2数据列表的高通量构建。为快速表征枸杞子化学成分组,本研究采用DI-MS/MSALL全面采集枸杞子提取物中各化学成分的多级质谱数据,根据高分辨MS1和MS2碎片离子信息推导质谱裂解途径,结合数据库检索以及相关文献,从枸杞子中初步鉴定了38个化学成分,包括1个氨基酸类、19个有机酸类、2个糖脂类、6个苯丙素类、1个黄酮类、6个生物碱类以及3个酰胺类化合物。DI-MS/MSALL可作为中药等复杂体系快速全面定性分析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9.
为增强传统A/O工艺脱氮效率,将A/O工艺结合双污泥体系是提高出水水质的有效措施。以改良A/O工艺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实验室与实际污水厂不同进水负荷下的处理效能。结果表明,实际污水厂改良A/O工艺对氨氮与COD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出水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A标准。实验室改良A/O装置对COD平均去除率保持在80%左右,但脱氮率低,原因可能在于硝化污泥停留时间长、污泥老化。此外,进水负荷在承受范围内波动时,改良A/O装置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