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782篇
  免费   7579篇
  国内免费   6445篇
工业技术   170806篇
  2024年   105篇
  2023年   3561篇
  2022年   3529篇
  2021年   4052篇
  2020年   4422篇
  2019年   4774篇
  2018年   2032篇
  2017年   3352篇
  2016年   3864篇
  2015年   4392篇
  2014年   6641篇
  2013年   7511篇
  2012年   8599篇
  2011年   9518篇
  2010年   9861篇
  2009年   10827篇
  2008年   9684篇
  2007年   8979篇
  2006年   9002篇
  2005年   10959篇
  2004年   9833篇
  2003年   8088篇
  2002年   5779篇
  2001年   4483篇
  2000年   3488篇
  1999年   2220篇
  1998年   1960篇
  1997年   1501篇
  1996年   1345篇
  1995年   1136篇
  1994年   1018篇
  1993年   594篇
  1992年   728篇
  1991年   767篇
  1990年   826篇
  1989年   940篇
  1988年   129篇
  1987年   83篇
  1986年   53篇
  1985年   56篇
  1984年   45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不良的步态会对下肢的关节产生不利的影响(加重行走的负担,能量消耗过快等),以及加重患病的风险,提出了利用KNN(k-nearest neighbor)算法对足外8和足内8两种不良步态与正常步态(对照组)进行分类学习,获取分类模型.三种步态的三维步态数据是从17名受试者在正常行走期间通过3D运动捕捉系统获得的,KNN模型对三种步态识别的总正确率为81.7%,对足外8步态的正确率为92.8%以及足内8的正确率为91.0%.模型的正确率较为准确,可以为矫正不良步态提供有力支持、减少不良步态的检测成本.  相似文献   
2.
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四方Sr3YCo4-xCuxO10.5+δ(x=0~1.0)多晶。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X射线衍射研究了多晶的有序化相变及结构。在固溶范围内(x=0~0.4),观察到有序峰(103)和(215),说明四方Sr3YCo4-xCuxO10.5+δ多晶为超结构,这是由于合成时在1000℃以上发生了吸氧(δ)有序化相变;当x=0.6~1.0时,978℃时在晶界处形成了单斜杂相,破坏了Sr3YCo4-xCuxO10.5+δ多晶的有序。当x=0~0.4时,多晶呈半导体输运行为。随着Cu掺杂量的增加,Co4+提供的空穴载流子浓度增大,电阻率明显下降;由于Cu的固溶,自旋熵增加,载流子浓度和自旋熵的共同作用使x=0~0.2多晶的热电势不变,x=0.4的热电势降低。并且Cu掺杂导致的晶格畸变使Co3+离子由高自旋态转变为高/低自旋混合态,磁化强度和铁磁转变温度(Tc)降低,磁结构由G-型反铁磁转变为铁磁。在进行二次烧结后,300K时电阻率明显降低,热电势为一次烧结的2倍,可能是二次烧结使多晶的有序化程度增大,提高了铁磁有序排列。  相似文献   
3.
针对货运列车在神华铁路日常的运营过程中,车辆车体受外界及自身磨耗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车体破损、车体仓门缝隙过大,甚至出现严重破损等故障。而故障诊断是实现铁路科学维修决策的重要依据。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3D图像检测技术,进行货车车体故障数据处理和诊断的方法。引入主流成像技术,提出一种采用三维图像采集方式,用于覆盖车体整个侧部表明图像的拍摄。进行了车体数据采集、3D深度数据分析、数据测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5.
6.
7.
摘 要:核心网业务模型的建立是5G网络容量规划和网络建设的基础,通过现有方法得到的理论业务模型是静态不可变的且与实际网络存在偏离。为了克服现有5G核心网业务模型与现网模型适配性较差以及规划设备无法满足用户实际业务需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网络与卷积LSTM (convolution LSTM,ConvLSTM)网络双通道融合的 5G 核心网业务模型预测方法。该方法基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以实现高质量的核心网业务模型的智能预测,形成数据反馈闭环,实现网络自优化调整,助力网络智能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This work focuses on an 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enabled mobile edge computing(MEC) system based on device-to-device(D2D) communication. In this system, the UAV exhibits caching,computing and relaying capabilities to periodically provide specific service to cellular users and D2D receiver nodes in the appointed time slot. Besides, the D2D transmitter can provide additional caching services to D2D receiver to reduce the pressure of the UAV. Note that communication between multi-type nodes is mutually restricted and different links share spectrum resources. To achieve an improved balance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node, we aim to maximize the overall energy efficiency while satisfying the quality-of-service requirements of the cellular nodes.To address this problem, we propose an alternating iteration algorithm to jointly optimize the scheduling strategies of the user, transmitting power of the UAV and D2D-TX nodes, and UAV trajectory. The successive convex approximation, penalty function, and Dinkelbach method are employed to transform the original problem into a group of solvable subproblems and the convergence of the method is proved.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scheme performs better than other benchmark algorithms, particularly in terms of balancing the tradeoff between minimizing UAV energy consumption and maximizing throughput.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低速破片对于佩戴防弹头盔的人体头部靶标的杀伤效应,基于枪弹侵彻防弹头盔的3D-DIC试验和和头部撞击试验验证复合材料头盔仿真模型和头部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构建6 mm钢球破片侵彻戴防弹头盔人体头部靶标的数值模型,开展破片从正面、侧面和顶部3个方向的侵彻效应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当破片以600 m/s的入靶速度侵彻时,正面、侧面和顶部侵彻弹着点处的瞬态鼓包高度分别为10.2 mm、11.3 mm和11.5 mm,表明有头部支撑头盔的情况下破片侵彻造成的背面鼓包高度接近;正面侵彻过程弹着点底部颅骨应力最大,侧面侵彻颅骨弹着点底部应力最小,破片侵彻造成的颅骨应力均不会超过损伤阈值,表明低速破片侵彻不会造成颅骨损伤;正面、侧面和顶部侵彻造成的颅内压峰值分别为495 kPa、110 kPa和327 kPa,表明在破片侵彻中侧面的防护效果最好,正面和顶部的颅内压峰值可以造成脑损伤。  相似文献   
10.
《中国建材》2022,(6):51-51
5月9日,中国建材总院水泥新材院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申请的国际发明专利“基于3D打印制备建筑结构的设备及方法”(Device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building structure based on 3D printing)被美国专利与商标局授予专利权(专利号US20200391409A1)。本次授权的国际专利不仅是中国建材总院水泥混凝土3D打印领域第一个美国专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