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工业技术   6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热等静压(HIP)固相烧结法制备了近乎完全致密、低氧、氮含量的CuCr合金材料,研究了在不同烧结温度下制备CuCr合金的Cr相颗粒度、电击穿场强及击穿区域,给出了CuCr合金Cr相粒子半径与击穿场强的关系式。结果表明:随着HIP烧结温度的上升,CuCr触头材料的Cr相颗粒度也将逐渐增大,导致真空电击穿场强减小,与此同时真空电击穿烧蚀面积增大,烧蚀坑深度逐步加深。  相似文献   
2.
利用MSC.Marc有限元软件对Cu-Cr粉体致密化及颗粒流变行为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颗粒排列方式压制载荷下Cu-Cr颗粒致密化、颗粒与节点的流动规律。首次再现了Cu-Cr颗粒在致密化过程中的三维流变行为。结果表明,六角形排列的Cu-Cr颗粒不仅流动性高,而且均匀性也好于方形排列的Cu-Cr颗粒。温粉冷模比温粉温模(恒温环境)在100℃条件下的致密度高0.36%,在800℃条件下高2.87%。六角形排列的Cu-Cr颗粒致密度在摩擦系数为0.1时最高为95.6859%,方形排列的Cu-Cr颗粒致密度在摩擦系数为0.5时最高为97.5343%。无摩擦理想状态下的Cu-Cr颗粒致密化并没有达到最大致密度。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的基于空域的视频镜头检测算法需要解压缩,计算量大、效率低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缩域的视频镜头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MPEG压缩标准,从视频流中提取I帧中8个低频DCT系数,并对其进行分区加权求二次帧差,从而确定镜头变换所在的GoP;在GoP中通过计算P帧和B帧的不同类型宏块比率,来精确定位镜头边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大大减少计算时间和数据量,且具有良好的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4.
5.
6.
多数据源集成系统中数据查询过程的π-演算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企业动态联盟对信息系统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开发的异构数据源集成系统,具有系统配置灵活和数据源的“即插即用”特点,。并给出了其简化的数据查询过程的π-演算模型,利用该模型研究了系统动态行为,表现其多层结构中多代理,多对象之间的互操作性,该模型显示了HDSI的并发性,分布性及适于动态联盟组织结构和软硬件平台多变性的灵活性,该形式化模型有利于系统的改进,维护和验证。  相似文献   
7.
通过加权有向图对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进行描述,神经网络被看成为由内部各个子系统和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一个动力系统.通过讨论其中子系统即神经元自身以及它们之间连接的变化对整个动力系统的影响,在产生的扰动不影响神经网络的收敛性的前提下,提出一种稀疏化算法,可以在一定的误差允许范围内得到更稀疏的神经网络结构.文中使用这种算法对一个3层的BP网络实例进行了稀疏化实现,得到一个神经元更少的结构,说明基于加权有向图的神经网络稀疏化算法可以用于类似BP网络这种层次化的神经网络的稀疏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了第二代面向对象的Fusion法进行系统分析,由功率键合图图形编辑器系统(BGFE)模糊的需求信息产生出该系统软件一个严谨的需求规格说明,文章阐述了Fusion分析法的特征及基本理论,建立了BGFE系统的四种模型,对象模型、系统对象模型,操作模型,操作序列模型。表明,将Fusion分析法用于BGFE系统的分析阶段是可行且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电力生产管理软件的规模和复杂度不断增加,对此类软件可信性的评估越来越重要。通过对电力生产管理软件质量特性的分析,确定电力生产管理软件可信性的二级评估指标,然后,利用云模型定性与定量之间的转换关系,提出基于云模型理论的电力生产管理软件可信性评估方法,通过评估因素的云模型化和云合并算法,以云模型数字特征图的形式给出最终软件可信评估等级。经过实例证实,该方法的评价结果直观,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0.
针对返回舱安全着陆问题,采用陆面颗粒离散元模型(discrete element model, DEM)与返回舱壳体有限元模型(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相耦合的方法,对返回舱回收着陆过程的动力特性进行数值分析,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分析讨论垂直和倾斜2种着陆姿态的返回舱结构应力分布,从冲击能量的角度讨论陆面颗粒对其缓冲作用。对影响返回舱回弹响应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结果认为:陆面颗粒是返回舱着陆冲击能量吸收的主体,且倾斜着陆时陆面颗粒吸能占比更加显著;当陆面颗粒之间的摩擦因数较小或返回舱质量较大时,返回舱着陆的回弹速度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