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16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实验研究方法首次在独立董事人数占优的董事会中引入序贯和惩罚机制,探讨了董事会科学决策的促成因素及制度环境.实验结果发现,序贯与惩罚机制引入后,董事决策正确率较静态实验分别提高了39.09%和34.26%,但两者的作用原理不同:序贯机制着力于改善董事会的私人信息结构,通过将独立董事"知情化",从而使决策行为独立于董事类型;惩罚机制则是利用独立董事的社会偏好进行治理,使决策行为与项目类型无关.与Gillette等人的研究结果不同,好项目的通过率并不是100%,原因可能与序贯时的针锋相对策略、惩罚时的社会偏好存在有关.  相似文献   
2.
实验室环境下的决策过程研究可以较好地考察决策变量的行为基础和动态临界值.本文以中国股市中的股权结构为背景,在实验框架下考察了股权结构、信息披露和控制权收益的关系.文章先从理论上计算股东的夏普利值并以此代表股东控制权.再分不同设置变量来实验地考察控制权收益.结果表明:(1)股东控制权越平均,控制权收益越少;大股东与小股东形成"核"联盟的机会越多,其取得控制权的机会越少.(2)信息对控制权收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在联盟的形成和维持中的作用.(3)大股东夏普利值的高低和信息情况决定了联盟的方式.(4)控制权溢价并不一定就是控制权收益,也许只是大股东为防止自身利益被侵害而支付的成本.(5)信息不完全不一定是坏事,部分信息的隐含更能增加公司的分配效率.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公司治理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及其改革动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世纪90年代以前,日本的公司治理强化了它的企业竞争优势,一度让美国深感不安。而90年代后,日本的公司治理却又演化为经济发展的羁绊,个中原因耐人寻味。本文首先探讨了日本公司治理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分析了90年代后日本公司治理改革的根本动因。文章的分析是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提供一些更有说服力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潜在竞争者是公司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本文围绕公司的信息披露,构建“在位者—股东—潜在竞争者”的博弈模型,求解在位者与潜在竞争者交互行为的均衡结果,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检验,发现潜在竞争者有低估在位者信息披露程度的先验信念,行为决策表现为:当披露收益大于其进入成本时大都选择进入;当披露收益小于或等于进入成本时,其决策依据为披露收益与进入成本之差,当披露收益与进入成本之差较小时,一般会选择进入.研究还发现,在位者信息披露的决策信念是既要照顾股东的利益又要设法阻止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其行为决策表现为:当预期收益小于或等于进入成本时,执行较高程度的披露策略;当预期收益大于进入成本时,更多地选择较低程度的信息披露.另外不进入价值较大时,在位者也倾向于更低程度的信息披露.  相似文献   
5.
现状偏见是影响投资者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现有的研究主要利用前景理论对其进行阐释。框架效应、投资者情绪以及信息结构在投资者现状偏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利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三者对投资者现状偏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差值投资组合框架中投资者被试的现状偏见程度高于比率投资组合框架中投资者被试的现状偏见程度;三种情绪组中均存在投资者现状偏见,积极情绪下被试的偏见水平较低,消极情绪下被试的偏见水平较高;被试选择信息结构确定的选项是选择信息模糊选项的5倍,投资者被试对外在现状赋值的偏见程度小于自我现状赋值。  相似文献   
6.
李建标  巨龙  李娜 《管理学报》2009,6(9):1198-1203
对同一问题,实验室数据反映的二阶信息和现实世界的二阶信息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由此设计了连续竞价机制下的股票实验市场,重点分析了3种不同限价安排对股市流动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限价安排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股价的波动性,降低了流动性指标的绝对值,但基于波动性的流动性测量方法却显示,去除波动性的影响后,限价安排表现出对流动性的促进作用.比较而言,20%的动态涨跌幅安排,较好地抑制了日内波动和日间波动,同时股市流动性最好.  相似文献   
7.
信任涉及一个社会的基本秩序,它能提供稳定的心理预期,从而抵消一部分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交易费用.利用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方法,设计信任博弈和扩展的独裁者博弈等实验,分离基于社会偏好的信任和基于信念的信任并考察其在信任行为中的影响权重,探究社会偏好-信念-信任的传导路径.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发现,社会偏好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即社会偏好对信任除存在直接效应外,还通过信念影响信任有部分中介效应;考察社会偏好和信念对信任影响的权重系数,发现社会偏好对信任的影响程度大于信念对信任的影响程度;考察不同性别的信任结构,发现男性的社会偏好对信任的影响程度大于女性,女性的信念对信任的影响程度大于男性.研究信任的信念基础和结构对中国社会信任秩序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针对以外部选择权所定义的讨价还价实力对谈判结果的影响所进行的实验研究。有关讨价还价实验的文献主要关注谈判实力对等的情况,而实力不对称的情况显然未被重视,尽管在现实世界的讨价还价情形中此类谈判实力不对称的情况比比皆是。仅有少数研究在其模型中考虑了这种实力上的差异。针对讨价还价实力对谈判结果影响的预测尚不明晰。按照Nash的讨价还价解,议价者的最终收益应该可以反映其实力差异。然而,Binmore等认为,只有当出价人的出价低于其保障收益时,外部选择权才会起作用。为了研究实力差别对讨价还价结果的影响,我们基于Selten的模型进行了双边讨价还价实验,实验的双方分别由若干参与人组成。我们的分析主要依据以下两组信息来源:1.讨价还价时所做的选择;2.各组内部讨论时的视频录像。我们比较了在德国波恩大学所做的较高程度的实力差异和较低程度的实力差异情况下的两组交易,未发现实力差异会在讨价还价结果中有所体现的迹象。然而,与德国相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所进行的较高程度的实力差异情况下的交易,具有较高实力的参与人可以明显提高其收益水平。视频录像显示,两组议价者行为上的差异可归因于其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德国的参与人不接受实验起初给定的既成实力差异而将平等分配作为其参考标准。而中国的参与人接受既成的实力差异进而在不平等分配的框架下进行其讨价还价行为。  相似文献   
9.
10.
股权、董事会治理与中国上市公司的企业信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交易创造整个地外推了效用曲线 ,由于交易时滞、信息不对称和内生性交易费用给交易带来了障碍。企业信用这种安排可以以信号、抵押、担保的方式部分地消除这种障碍。中国上市公司的企业信用受其治理状况的约束 ,本文从406家调查样本中选取了249家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 ,对其企业信用与股权和董事会的治理进行了实证研究。尽可能地为中国上市公司企业信用建设提供一些更有说服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