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使用1999-2012年中国地级市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本文就公共部门对私营部门就业间是否存在挤出效应以及潜在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这种就业挤出效应在中国劳动力市场上是真实存在的,全国层面上静态挤出效应介于-0.03~-0.035之间,动态分析则显示这种挤出效应的大小与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发展特征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密切相连;(2)导致这种就业挤出效应的潜在机理,在于公共部门中劳动者就业弹性相对较低,而私营部门中的就业弹性相对较高,劳动力供给变化时通常是就业弹性较低部门挤出就业弹性较高部门的就业;(3)挤出效应既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了市场繁荣时市场发展程度,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萧条时社会就业的稳定性,应结合两部门的不同属性和所处的经济环境辩证看待.适度挤出效应的存在对完善市场和稳定社会就业具有益处,我们既要积极加快公共部门就业改革,促进市场化程度深入发展,又要避免过犹不及所可能导致的经济波动使社会就业秩序出现紊乱.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标:研究养老保险参保缴费逆向激励产生的原因、作用机制以及后果。研究方法:通过构建刻画参保者行为的生命周期模型,数值模拟分析平均工资增长对参保者效用的影响;借助自然实验构建固定效应工具变量回归,实证研究平均工资增长对参保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基于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缴费下限设定,增加了低收入者的实际缴费负担,随着平均工资的提高,在借贷约束的限制下,为保障当期消费,低收入者会退出养老保险制度;平均工资上涨会显著降低参保职工人数,导致缴费遵从度下降。研究创新:通过研究平均工资变化对实际费率负担的影响,揭示低收入者的参保行为。研究价值: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供理解参保者微观行为的理论框架和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3.
论分税制下财政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努力差异——基于功能与地区多重分类考察的另类荷兰病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主要研究分税制下政府间转移支付与地区财政努力差异的关系.通过理论模型推导和对转移支付的实证检验发现:中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在总体上抑制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努力.就区域效果而言,转移支付在促进东部发达省份财政努力的同时,抑制了中、西部落后地区的财政努力;就转移支付的功能类型而言,以税收返还为主的条件性转移支付会激励地方政府努力征税,而非条件性转移支付,包括财力性和专项转移支付将不同程度地抑制地方财政努力.这就产生了挤出效应与另类"荷兰病"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政府支出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动态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可变参数模型对我国1986年-2006年的政府支出和农村居民消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动态来看,1986年~1992年政府支出对农村居民的消费产生挤出效应,1993年~2006年政府支出对农村居民的消费产生引致效应;从结构上看,政府财政支出的各个构成部分除个别年份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有挤出效应外,大部分时段都体现为挤入效应.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政府应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出力度,以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开拓农村市场,拉动国内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5.
利用工业中26个行业2001-2004年的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了工业经济中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内投资的关系,结果发现,在这26个行业中,有的行业因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挤入了国内投资,而有的行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挤出了国内投资:在此基础上,本文还通过模型检验了行业外商直接投资挤入或挤出国内投资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行业的竞争性和劳动密集性是影响其关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利用外国直接投资(FDI)来促进经济增长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但"两缺口"模型已经不能对此进行解释。由于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和国际贸易统计体系的颠覆,改变了"两缺口"模型成立的初始条件,而中国特殊的文化传统、转轨时期不完善的经济和社会制度以及对引资作用片面和静态的认识促成了"两缺口"模型在中国的悖论。 相似文献
7.
8.
本文运用IS-LM模型对我国财政赤字和国债所产生的挤出效应进行了分析,得出政府投资增加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不明显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应的建议:我国现阶段仍然可以发行国债、扩大支出,但是要注意强化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稳妥把握国债规模和提高政府支出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做出了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决策。但随着国债的大规模增发,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埋下了不利因素,国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就增发国债投资对经济的正面及负面效应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国债投资的可持续性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加班在企事业单位当中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长期的加班造成了人们的过度劳动,并由此引发了严重的后果。文章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人们过度劳动的原因作出解释,并进一步分析了过度劳动给劳动者个人以及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