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1篇
  免费   200篇
  国内免费   104篇
文化教育   1675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233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BSTRACT

Building upon the sociotechnical perspective presented by Lewis and Westlund (2015, “Actors, Actants, Audiences, and Activities in Cross-media News Work: A Matrix and a Research Agenda.” Digital Journalism 3 (1): 19–37. doi:10.1080/21670811.2014.927986), this study examines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technological affordances and professional challenges of engaged journalism practices by analyzing how Hearken, one of the most celebrated audience engagement companies, and its tools and services are being implemented in 15 U.S. news organizations. This framework identifies Hearken and organizations like it as important “external actors” providing technological “actants” that are shaping how newsrooms report the news by providing ways for audiences to be brought into producing the news, particularly during the earlier phases of the reporting process. Based on in-depth interviews, we find that nearly every news organization in our sample reports some measure of success by using Hearken for involving audience members throughout the production of news. 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identify how this implementation is significantly shaped by organizational imperatives and the models particular organizations create for producing audience-centric news work. Ultimately, this study presents a partial update to the decades-long literature on 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by suggesting that engaged journalism practices actually create opportunities for meaningful audience involvement.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 杰青基金实施25年来,资助者年龄呈大龄化趋势发展,深入分析该现象对完成杰青基金的影响,对未来杰青基金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研究以1994-2018年杰青基金地球科学项目为研究对象,构建科研论文产出效率、创新能力和学术影响力三个评价指标,提出"科技人力资本投入-科研产出"理论模型及假设,采用DID模型克服样本选择性偏误所导致的内生性问题,验证理论假设,实现对杰青基金资助年龄异质性的研究。[结果/结论] 实证结果表明:杰青科学家大龄化趋势日趋严重,存在明显的45岁现象;杰青基金实施20年中,支持"资助年龄越大,资助效应越好"假设的比例较低;三个评价指标维度,资助效应最大且资助年龄在39-42岁之间的年份在杰青基金实施20年中所占比例最大。因此,无论从杰青基金设立宗旨、还是从评估结果来看,都应该避免杰青科学家大龄化趋势,扩大对中低龄优秀青年人才的资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 两个国家间的创新合作机会有些是显性直接的,有些是潜在间接的。在此试图构建一种计量和分析专利引用关系的方法,用于发现两国间潜在的间接创新合作机会。[方法/过程] 全球价值链上不同环节专利之间的引用关系中,蕴含着相互衔接、配套的间接合作关系,而不同环节的专利通常具有不同的功能,即IPC存在一定跨越度。因此,设计"专利引用跨越度"指标及算法,用于计量和筛选专利引用网络中"引用跨越度"达到预设阈值的专利引用关系,作为发现间接创新合作机会的基础数据。以新加坡在中国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为样本,基于专利引用跨越度计量并配合人工解读和识别,发现中新两国间一系列的间接创新合作机会。[结果/结论] 基于专利引用跨越度计量的两国间间接创新合作机会发现的方法,被实验检验为有效。  相似文献   
4.
农业期刊农药名称使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药名称是农业期刊中经常出现的专有名词,农药名称的多系统命名容易造成使用混淆.以<农药通用名称><农药通用名称及制剂名称命名原则和程序><农药产品标签通则>等为依据,归纳出农业期刊中农药名称常见的不规范形式,并分析农药名称使用不规范的原因,提出了应制订有关各种农药名称编辑规范,加大宣传、贯彻农药名称相关标准的力度,加强使用农药名称的相关部门配合与协调,加大农药标签的检查、监督力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科技藏品在科技博物馆中的地位随着时代变迁与教育理念的变化在不断变化。科技藏品除了具备与互动性科学展品共有的科学性之外,还具备基于历史的真实性、信息传播的多维性和收藏价值的凸显性。并据此提出了五种科技藏品的科学传播策略:情境再现法、布局突出法、对比分析法、协同展示法、故事讲述法。  相似文献   
6.
“探秘电磁”项目针对初中三年级《物理》中电和磁部分的教学内容,以“探究电和磁的关系,了解电磁学发展史”为主题,利用重庆科技馆磁电展区的展品和辅助实验器材、科技制作等教学资源,以“基于实物的体验式学习、基于实践的探究式学习”为教学理念,采用“5E教学模式”,综合运用体验式学习、做中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以展品体验与实验、制作相结合的活动形式,以达到《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了解电与磁的关系”和“了解物理学及相关技术发展的大致历程,学习科学家在科学探索中的研究方法,并能在解决问题中尝试应用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7.
本教案以“足球中的伯努利原理与马格努斯效应”为主题,结合中小学《科学课标》的要求,在科技馆现场模拟足球场景并依托有关流体力学的展品和实验等资源,以体验式学习、多感官学习、情境教学和做中学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究、角色扮演相结合的活动形式,以视频播放为辅助教学技术手段,从而实现“了解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定性关系”等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以科技博物馆自身资源为依托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备受关注,其中以STEM教育为主题的馆校结合活动与日俱增,但其活动质量也出现良莠不齐的状态。笔者认为馆校结合的STEM主题活动在设计和实施上都需要符合当前科学教育领域中提倡的围绕“大概念”开展教学的教育理念。本文讨论了如何对STEM主题活动中的“大概念”进行解析,活动教学设计中的“大概念”体现在哪里,以及如何将科技博物馆资源融入活动设计中三个核心问题,并以山东科技馆馆校结合STEM主题活动的设计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科技馆对科技藏品重视不足,未能善加利用科技藏品的历史意义和丰富内涵编撰展览“故事线”,同时对科技藏品的学术研究力度不够。本文通过对美国加州科学中心“奋进号和加州的故事”等展览的考察与分析,并结合“情境教学法”及“沉浸、认知”等相关概念,探讨科技藏品在“讲故事”、深化展览思想内涵、开发文创产品、营造场馆特色等方面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0.
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欣 《图书情报工作》2020,64(17):145-152
[目的/意义] 通过对国内外颠覆性技术概念和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进行文献梳理,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颠覆性技术识别可能的研究视角。[方法/过程] 利用文献调研法归纳总结了6种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分析各种识别方法目前存在的优势和不足。[结果/结论] 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还存在一些弊端,如颠覆性技术分类不明确、特征定量化研究缺乏、现有识别方法中缺乏考虑技术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未来研究应该进一步加强颠覆性技术特征研究,并考虑知识之间的关联特征,并且加强从功效性特征数值突破和技术融合视角来识别颠覆性技术,同时,深入挖掘更细粒度的技术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