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0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528篇
文化教育   412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87篇
  2013年   342篇
  2012年   275篇
  2011年   347篇
  2010年   221篇
  2009年   227篇
  2008年   368篇
  2007年   280篇
  2006年   298篇
  2005年   294篇
  2004年   257篇
  2003年   197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128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ir pollution is a crit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 that has spurred great public concern in China.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issue salience, environmental value, risk perception, and affective response influence information seeking, objective knowledge, and policy support related to this issue. The recent release of a controversial environmental documentary on Chinese social media, Under the Dome, also prompted u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exposure to this documentary on Chinese social media users’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policy support related to air pollu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risk perception and negative affect influenced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policy support both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Also, exposure to the documentary moderated the effects of key variables on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policy support. However, contrary to our expectation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objective knowledg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we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
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的提升与制度体系的完善,是世界各国奋力攀登的制高点和国家战略。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对中外信息安全保障概念、立法原则及其法律制度的演化路径进行深入分析。信息安全保障是大安全观下对信息内容安全、数据安全、物理安全、网络安全和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等的积极防御措施;其法律制度建设正在由分散走向统一,由单纯立法走向“立法与实施机制”并进;其保障体系正在形成一个由技术、管理、法制、文化等多元素、跨国跨区域、全方位的主动积极防御整体联动框架。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体制机制,以及“总体安全观”下以《国家安全法》为基准的信息安全法律体系正走向健全与发展之路;新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正在成为前沿课题。图2。表5。参考文献105。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统计了2008-2017年我国图情领域19种核心期刊刊载图情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论文的产出情况,对论文数量、年度分布、期刊分布、项目分布、研究机构、著者分布、主题分布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研究表明:近十年图情领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论文的数量逐年增加,高校是图书情报研究的主要参与者;机构间科研实力悬殊,高产机构和高影响力作者分布存在地区差异;理论研究是基础,方法技术研究成为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4.
沙敏 《档案管理》2020,(3):115-116
本文通过研究当前高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结合实际的档案需求情况,分析了档案专题数据库基本的几种类型,来满足高校群体对档案信息的个性化需求,并通过对档案专题数据库模式的分析,制定了具体的应用措施,以便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本文通过对2019年国际数字图书馆联合会议(Joint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y,JCDL)的录用论文进行整体回顾,梳理了本届年会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学科发展动态,以助国内图情领域学者更好地了解本届年会成果,把握国际数字图书馆领域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研究设计/方法]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进行研究。[结论/发现]本届年会更加关注数字图书馆如何通过多源数据的融合、数字人文馆藏资源的利用等实现信息服务深度融合;数字图书馆如何通过海量大数据挖掘与利用、用户行为分析提升其服务水平;如何通过对学术文本资源深入挖掘,实现信息计量学在学术评审、学术评价等方面的创新应用。[创新/价值]本文揭示了国际数字图书馆领域的最新发展态势,展望了未来数字图书馆领域的学术前沿方向。  相似文献   
6.
保存体育赛事档案,使其体育赛事过程历史记录价值得到实现,是体育赛事中档案管理服务的主要作用。本文以体育赛事中档案管理的服务创新研究为题,首先阐述档案管理的必要性,然后分析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创新档案管理服务的建议,希望为相关行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旨在探究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第二道数字鸿沟的表现和成因。[研究设计/方法]建构了互联网使用能力和互联网学习指数两个测度指标,通过问卷调查、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收集和分析数据。[结论/发现]社会结构因素(如城乡户籍等)对当代大学生第二道数字鸿沟的影响有所减弱,内在心理情感因素(如网络自我效能等)、知识与学习能力更为关键。高校图书馆应在弥合第二道数字鸿沟中发挥重要作用。[创新/价值]研究建构了新的数字鸿沟测度指标,突出了将互联网应用于学习的动机和能力,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信息失序概念框架的提出始于对“假新闻”术语的反思与批判,通过了解其“三类型”“三要素”“三阶段”,对框架建立基本认识,理解创造、传播和消费错误信息、误导信息、不良信息的复杂动机网络与多重构面。以对抗信息失序为目标,当前复杂信息环境下MIL教育面对两大挑战:从以信息核查能力为重心的技能式培养向提高自我认知、突破认知偏见跨越;建立系统性MIL教育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突发事件情境下,及时有效地回应舆论关切成为舆情管理中的重要议题,梳理总结突发事件舆情观点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有助于该领域研究开展与实践指导。[研究设计/方法]采集国内外有关突发事件舆情观点的科学文献,从信息分析过程角度出发,分为舆情观点识别、舆情观点组织和舆情观点分析三个方面进行综述。[结论/发现]随着知识图谱等技术优化与应用的不断推进,舆情观点研究可从识别细粒化、组织结构化、分析系统化等方面加以深化,在构建层次化舆情观点信息组织架构及图谱原型的基础上,建立系统化舆情观点多维演化分析框架与应用范式。[创新/价值]从信息分析过程的角度对突发事件舆情观点研究进行总结评述,为突发事件情境下舆情观点与知识图谱的深入融合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从信息素养视角出发,探索公众虚假信息甄别能力的提升路径,为日益严峻的虚假信息现象提供应对之策。[研究设计/方法]运用网络调研、文献调研、案例分析等方法,系统梳理了全球提升公众虚假信息甄别能力的实践和研究发展历程,列举了新闻传播、健康医疗和社会管理等场景下的虚假信息甄别实践,总结英国、美国、芬兰等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分析当前全球实践与研究中面临的问题,并据此提出我国的发展之策。[结论/发现]虚假信息甄别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实践场景不断拓展。发达国家采取的政策、图书馆服务和教育等手段有效提升了公众虚假信息甄别能力。然而纵观全球,仍存在发展失衡、教学资源建设不完善、研究不够充分等问题。我国应尽快完善针对虚假信息现象的信息素养政策,开展图书馆虚假信息甄别服务,将信息素养知识融入义务教育体系。[创新/价值]丰富了信息素养相关理论研究,提出了我国公众虚假信息甄别能力的提升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