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4747篇
  免费   10054篇
  国内免费   5473篇
医药卫生   440274篇
  2024年   725篇
  2023年   2662篇
  2022年   3419篇
  2021年   4386篇
  2020年   5898篇
  2019年   5016篇
  2018年   2474篇
  2017年   4658篇
  2016年   5379篇
  2015年   6324篇
  2014年   12423篇
  2013年   12900篇
  2012年   16710篇
  2011年   19119篇
  2010年   18520篇
  2009年   18441篇
  2008年   21813篇
  2007年   20029篇
  2006年   17509篇
  2005年   20902篇
  2004年   26123篇
  2003年   32394篇
  2002年   30647篇
  2001年   28104篇
  2000年   19420篇
  1999年   15395篇
  1998年   13474篇
  1997年   10340篇
  1996年   9266篇
  1995年   9081篇
  1994年   6210篇
  1993年   4542篇
  1992年   3710篇
  1991年   3721篇
  1990年   3322篇
  1989年   3149篇
  1988年   566篇
  1987年   444篇
  1986年   389篇
  1985年   280篇
  1984年   153篇
  1983年   114篇
  1982年   95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目的 介绍一种诊断脑室腹腔分流装置梗阻的方法。方法 选择2014年8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腹腔分流术后病人32例,其中分流装置梗阻16例(梗阻组),分流装置通畅16例(对照组)。病人先平躺1 h后改坐位,将0.1 ml 5%葡萄糖溶液注射入贮液囊,20 min后抽0.1 ml,用生理盐水将其稀释1倍后应用血糖仪检测葡萄糖浓度。结果 对照组贮液囊内葡萄糖浓度[(6.6±1.6)mmol/L]较梗阻组[(31.9±2.8)mmol/L]明显下降(P<0.05)。梗阻组病人入院后均行脑室-腹腔分流管调整术,手术证实分流装置梗阻,术后病人颅内压增高症状消失,术后3 d复查头颅CT结果显示脑室体积较术前减小11例,无明显变化5例。结论 此方法可检测分流管内脑脊液的流动情况,为诊断分流装置梗阻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3.
王健  周晓璇 《放射学实践》2019,34(5):501-506
【摘要】目的:探讨CT在胃息肉(GP)与胃间质瘤(GST)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肿瘤最大径≤2cm的27例GST和15例GP患者的CT表现,对肿瘤的大小、位置、形态、生长方式、强化方式、强化程度、囊变、钙化、溃疡以及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评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肿瘤CT的相关连续变量鉴别诊断GP与GST的效能。结果:GP组与GST组的形态、强化方式、囊变、钙化及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肿瘤指标铁蛋白水平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P组与GST组的肿瘤长径(LD)、短径(SD)、位置、生长方式、静脉期CT值和静脉期增强幅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LD<1.5cm时,ROC曲线下面积、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686、73.3%(11/15)、59.3%(16/27);当SD<1.2cm时,ROC曲线下面积、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758,80.0%(12/15),66.7%(18/27);当静脉期CT值>64.4HU时,ROC曲线下面积、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659、93.3%(14/15)和40.7%(11/27);当静脉期增强幅度CT值>34.3HU时,ROC曲线下面积、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663、80.0%(12/15)、51.9%(14/27)。结论:患者的铁蛋白水平正常,以及CT特征中的肿瘤位于胃窦部、呈腔内生长、有蒂、LD<1.5cm、SD<1.2cm、静脉期CT值>64.4HU和静脉期增强幅度CT值>34.3HU时,倾向于GP的诊断,有助于GP与GST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miR-375,EPCA-2,PSA联合对早期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前列腺癌病人80例为前列腺癌组,良性增生病人80例为良性增生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检测3组血清中miR-375,EPCA-2和PSA的表达量。用ROC曲线下面积分析miR-375,EPCA-2,PSA对早期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前列腺癌组血清中EPCA-2,PSA的表达量和miR-375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良性增生组和对照组(P0.05);良性增生组血清中EPCA-2,PSA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诊断早期前列腺癌与良性增生组miR-375,PSA,EPCA-2的灵敏度分别为86%,78%,81%;特异度分别为68%,73%,98%;诊断早期前列腺癌与对照组miR-375,PSA,EPCA-2的灵敏度分别为73%,78%,71%;特异度分别为98%,95%,82%。miR-375,EPCA-2,PSA联合对早期前列腺癌的诊断的的灵敏度为76.25%,特异度为88.75%,准确度为84.58%。结论 miR-375,EPCA-2,PSA可作为联合诊断早期前列腺癌的潜在标志物。  相似文献   
95.
目的:评估盆腔MRI辅助模板定位B超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12月至2018年05月,对164例(PSA10μg/L 28例、PSA 10~20μg/L 56例、PSA 20.01~100μg/L 53例、PSA100μg/L 27例)可疑前列腺癌患者由同一医疗小组实施盆腔MRI辅助模板定位B超引导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术。患者平均年龄71.2岁,穿刺前均行血清PSA检测、直肠指检以及盆腔前列腺MRI平扫检查。所有患者均接受截石位穿刺,选择静脉全身麻醉或腰麻,均采用X+12针穿刺。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活检操作,活检针数(2~4)+12针;活检时间15~28 min,平均18 min。术后一过性血尿4例,会阴阴囊皮下淤血12例,发热1例,无尿潴留病例。穿刺病理结果:前列腺腺癌95例,导管上皮癌2例;前列腺增生伴间质慢性炎症63例,前列腺不典型增生症4例。PSA 10、10~20、20.01~100、100μg/L组穿刺阳性率分别为25.00%、42.86%、73.58%、100.00%。PSA10μg/L组与PSA10~20μg/L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86),但与PSA 20.01~100μg/L和100μg/L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目前常规使用的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术相比,盆腔MRI辅助模板定位B超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且阳性率显著增高同时穿刺方法更简单易掌握,是诊断前列腺癌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6.
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uman T-cell lymphotropic virus,HTLV)是最早发现的1种人逆转录病毒,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现和不同程度地流行。随着对病原微生物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检测方法的进步,人们对HTLV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和充分,本文就HTLV的病毒学特点、流行趋势以及相关疾病诊治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特别是对近几年世界各地区流行率调查结果作了总结,以期为HTLV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究小儿糖尿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期间治疗的38例小儿糖尿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记录资料。按照随机原则将38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采用诺和灵及胰岛素药物加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治疗方法,两组同时进行饮食、运动等治疗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变化及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效率比较(94.74%vs 73.68%),差异显著。治疗前,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相差不明显,治疗后,观察组血糖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t_(空腹血糖)=3.681,P_(空腹血糖)=0.037;t_(餐后2h血糖)=4.182,P_(餐后2h血糖)=0.000)。结论小儿糖尿病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控制患儿血糖指标在正常范围内,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全程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对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6月本院68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并于同期择68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MP-Ab、全程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并对观察组与对照组联合检测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检查后,观察组全程C反应蛋白的阳性检出率51.47%(35/68)高于对照组2.94%(2/68),且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的阳性检出率58.82%(40/68)高于对照组1.47%(1/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全程C反应蛋白以及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平均含量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855、44.669,P=0.001、0.001)。结论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中使用MP-Ab、全程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方案效果较好,能提高患者诊断准确率,具有很好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9.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