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9篇
地球科学   12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RCP4.5情景下长江上游流域未来气候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金龙  王艳君  苏布达  翟建青 《气象》2016,42(5):614-620
基于1961—2010年长江寸滩以上流域50个气象站的逐日观测数据和寸滩水文控制站的逐日径流数据,结合流域的地形、土地利用和土壤信息,采用HBV和SWAT水文模型,模拟了流域降水径流定量关系,并利用CCLM区域气候模式,开展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寸滩未来径流的可能演变趋势分析。结果表明:HBV和SWAT水文模型都适用于位于湿润地区的长江寸滩以上流域,月径流的模拟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都在0.90以上。相比较,SWAT水文模型对于枯水径流的模拟较差,HBV水文模型峰值流量的模拟高于实测。相对于基准期(1986—2005年),RCP4.5情景下,2011—2040年寸滩以上流域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将明显增加,并呈持续上升趋势;流域降水也有一定的增加,但2030年后呈弱减少趋势。从两类水文模型对径流模拟的集合结果来看,2011—2040年年径流将上升14.2%;而径流量的概率分布尾部特征及径流分位数变化进一步表明,流域的未来峰值流量预计将有所增大。  相似文献   
92.
虽然大地的地震特性与电学物性之间无并直接关系,但它都与同一些地质构造有关。为了找出大地中这两种物理参数间存在最大构造相关性的解,我们发展了一种地震和电法联合成像方法,综合利用三种物探处理技术同时重现地震波速与电阻率,现已证实这种联合方法尤其适用于地下洞穴成像,这三种技术包括,非线性折射走时层析成像,折射走时偏移和直流电阻率层析成像,彼此同时地,地震层析成像通过迭代恢复出偏移所需的速度场,而偏移定出  相似文献   
93.
由于渔业资源评估中补充量的剧烈变动、亲体量的测量误差以及时间序列的偏差常常使亲体一补充量(SR)关系模型的确定存在很大偏差问题。本文以7种SR(Stock-Recruitment)模型的模拟数据作为观测数据,研究了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与BIC(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在SR模型选择中的应用。作为例证,文中采用AIC和BIC对8组实际的SR数据进行了SR模型的选择,并对其结果进行了比较。参数的估计方法为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结果表明,AIC和BIC在SR模型选择中是有效的。但是,对于嵌套模型,BIC可能比AIC更有效。  相似文献   
94.
不同重现期下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探讨不同重现期情景下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变化,利用不同类型共20 种分布函数拟合得到最大日降水量结果,并将其作为致灾因子,结合其他11 种指标,定量化评价淮河流域不同重现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研究发现:① 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高风险区为流域中上游干流蓄洪区及周边地势低洼地,流域中部、西南部以及东部部分地区为中高风险区,低风险区分布于流域北部与中南部。② 随重现期增加(10a 一遇至1000a 一遇),最大日降水量空间分布变化为流域东部整体危险性逐渐减弱,西南部高值区域增幅较大;而最终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变化则表现为中高风险区保持相对稳定;高风险区与低风险区逐渐缩小,占流域总面积分别由8.3%、42.4%减小至3.2%与30.8%,风险高值保持稳定但区域集中程度越来越明显;中风险区则由28.3%增加至40.9%;整体呈现“流域东部大灾减少、小灾不断,西部高值区遇水成灾,北部中南部相对安全”的空间分布变化格局。  相似文献   
95.
长江流域1961-2000年蒸发量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长江流域115个气象站点1961-2000年的观测数据,计算了各站点的参照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并进行了20 cm蒸发皿蒸发量、参照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时空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近40 a来,长江流域蒸发皿蒸发量、参照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的年平均变化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就季节平均变化而言,春季和秋季,三者的变化趋势都不明显,而夏季三者均具有显著的下降趋势,冬季蒸发皿蒸发量和参照蒸发量均显著下降,实际蒸发量却明显上升。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具有空间分布差异,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蒸发量的变化趋势明显比上游地区显著,尤其表现在夏季。尽管近20余年长江流域气温不断升高,但太阳净辐射和风速的显著下降,可能是导致蒸发量持续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6.
渔业产量和资源生物量数值模型及相关因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渔业的中长期预报计算,是渔业种群补充的关键问题。本文在单位补充量产量和单位补充量生物量模型中加入了亲体一补充模型即密度相关过程,并引入了白色噪音以模拟环境变化。结果表明:本研究(1)可以明确地给出渔业种群崩溃的可能性,估计出达到崩溃时的捕捞死亡率;(2)可以估计最大持续产量的绝对值;(3)引入的白色噪音可以模拟环境变化对产量与捕捞死亡率和产量与亲体生物量关系曲线的影响。虽然亲体补充关系仍多是个假设,补充与亲体之间存在的补偿机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7.
98.
王艳君 《西部资源》2013,(3):91-91,93
作为党的组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干部档案管理应该与时俱进,应该使用科学的现代化手段,利用多媒体信息网络系统,对干部档案进行统一管理,更好地服务于组织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建设。本文简单阐述了干部档案多媒体信息网络系统建立的必要性,分析了该系统的作,同时还分析了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
子流域划分和DEM分辨率对SWAT径流模拟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艳君  吕宏军  姜彤 《水文》2008,28(3):22-26
应用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选择秦淮河流域为研究区,在不同的子流域划分水平和DEM分辨率条件下,进行流域径流的模拟,进一步分析子流域划分和DEM分辨率对流域径流模拟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流量随着子流域划分数目的增加几乎没有变化,最大相对偏差不超过5%;DEM分辨率的变化对径流的模拟影响也不大,尤其在DIM格网单元低于100m时,各种DEM格网单元模拟结果的相对偏差最大约为1%.  相似文献   
100.
根据1984—2014年中国热带气旋损失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采用居民消费者物价指数方法(consumer price index,CPI)、常规标准化方法(conventional normalization method,CNM)和替代标准化方法(Alternative Normalization Method,ANM)对影响中国的气旋的直接经济损失进行标准化处理,对比研究了原始的和CPI、CNM、ANM等三种标准化的灾害损失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 原始损失值有利于与同年其他灾种损失进行对比以及数据的逐年延长更新,而标准化后的损失值有利于长时间序列的时空比较研究,其中,CPI方法计算简单,易于推广,可用于中国灾害损失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汇总,而在人口和财富快速增长的地区,CNM和ANM方法有利于体现人口和财富对损失的影响,在长时间序列的时空比较研究方面更具优势;(2) 1984—2014年,共有243个影响气旋影响中国大陆的22个省(区、市),气旋频数多年来没有显著变化趋势,但未登陆的影响气旋和台风(TY)强度及以上等级的影响气旋频数多年来皆呈明显增加趋势;(3) 1984—2014年影响气旋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原始的和经CPI标准化后的序列中均呈显著增加趋势,而经CNM和ANM标准化后的序列则无明显趋势,原始序列中最高损失年是2013年,CPI、CNM和ANM标准化后损失序列在1996年达到最高值后经历了由高到低的突变,原始的以及三种标准化后的损失序列均存在2~3年的周期振荡,浙江、广东和福建省始终是直接经济损失最高的三个省份;(4) 在对中国大陆造成最高直接经济损失的十个影响气旋中,1996年的“赫伯”(Herb)始终位居首位,而其他影响气旋的排序位次因标准化与否以及标准化方法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