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5篇
工业技术   9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某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运移预测及控制方案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防治江苏省宝应县某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对地下水的污染,利用Visual Modflow模拟填埋场发生渗漏后含COD渗滤液在不同泄漏时间尺度上在地下水中的运移过程,以及防渗墙、抽水井分别单独使用和两者并用时对污染物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污染物随地下水流向填埋场东侧运移形成羽状污染晕,泄漏时间越长运移越远,持续泄漏30d运移5 000d运移距离为126m,运移3 000d后运移速度和浓度逐渐下降。抽水井和防渗墙并用时比分别单独使用时的污染物控制效果好,且将抽水井布置在填埋场东侧、防渗墙西侧时效果最好。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2.
注水井回灌过程中堵塞问题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砂柱在试验室内模拟井灌过程中注水井周围砂层的堵塞过程。通过测定渗透系数的变化来分析堵塞的程度,同时,通过测定水样悬浮物浓度(SS)、细菌数目、溶解氧(DO)、TOC等水质参数的变化来分析井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物理、生物堵塞。试验分别采用平均粒径为0.59mm和0.34mm的两种砂样。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悬浮物颗粒填充砂粒介质空隙引起的机械堵塞和微生物积聚、繁殖堵塞介质空隙引起的生物堵塞是砂柱堵塞的主要原因;砂柱上部对悬浮物和微生物的过滤、吸附作用强,堵塞也更严重;介质粒径差异对堵塞过程和堵塞程度的影响明显,平均粒径较小的砂柱更容易发生堵塞,而平均粒径为059mm的砂柱渗透系数减小的持续时间长,渗透系数减小的幅度大。  相似文献   
93.
渗滤池砂样对回灌水中污染物去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室内砂柱实验研究了渗滤池回灌过程中的渗滤层堵塞特征和水质变化规律,通过测定渗透系数定量分析了砂柱的堵塞程度并在回灌过程中测定砂柱不同位置水样的悬浮物浓度、TOC、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无机阴离子等的变化.结果表明,回灌水中的悬浮物颗粒充填含水介质空隙引起的机械堵塞为砂柱堵塞的主要原因,砂柱对回灌水具有明显的去除作用,但对回灌水中的有机物、还原性污染物去除作用有限,当回灌水的污染物浓度较高时,地下水将被持续污染.  相似文献   
94.
黄河三角洲地下水生态水位埋深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黄河三角洲为例,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植被分布,选取典型的植被类型分析其最适宜生长的盐分范围及地下水位埋深与区域土壤含盐量间的关系,确定了最适宜研究区植被生长的地下水位埋深.基于地下水临界蒸发深度,并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状况、海水入侵问题最终确定了黄河三角洲的地下水生态水位埋深,对防止土壤盐碱化、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5.
以济宁市漏斗区承压水水质现状为例,基于水质评价的模糊概念,引入集对分析的拓展理论五元联系数法构建了地下水水质评价模型,并将评价结果与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法扩大了评价和分类的等级范围,条理清晰、计算过程简便可靠、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为地下水水质评价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96.
在试验室砂槽模型中利用不同截面形状的入渗池模拟清水回灌过程,通过观测潜水水丘变化,研究了水丘位置与回灌效率的关系,比较了相同时刻瞬时入渗量与回灌总量的数据,并分析了不同截面形状入渗池的回灌效率.试验结果表明,入渗池回灌效率受截面形状影响,截面为正三角形时入渗池回灌效率最高,依次为矩形、正方形和圆形,且截面周长与入渗池的...  相似文献   
97.
基于2009—2019年河西走廊的地下水位资料,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河西走廊地下水位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基于分形理论的R/S分析法计算地下水埋深时间序列的Hurst指数,分析了地下水位的动态演变趋势。结果表明:2009—2019年河西走廊的地下水位总体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河西走廊地下水位变化与灌溉面积相关性最强,其次为人口数量和地下水供水量;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金昌、武威、白银以及酒泉中部区域的地下水位将持续下降,而酒泉西部地区与张掖大部分地区的地下水位将不呈现明显的变化趋势,以随机波动变化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