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地球科学   19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91.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冰缘地貌的分布和演变过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朱诚  崔之久 《地理学报》1992,47(6):526-535,2
根据1985—1989年度的野外考察和定位重复测量、坑探、物探、砾向组构及地肮衣测年、室内分析等,总结出本区各类冰缘地貌空间分布特点和在发生学卜的联系与转化;分析了基岩寒冻风化速率、倒石堆、岩屑坡、石冰川的分布、运动特点和发育年代;讨论了冻疱和烛状冰型冻胀丘、泥流舌、石环和热喀斯特沉陷的分布、演变及成因;概述了沉积物室内分析得出的结果。  相似文献   
92.
我国冰缘地貌研究述评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1980年本文第一作者曾对建国初至70年代末期我国冰缘地貌学研究进展状况做了较为详细的回顾总结(崔之久,1981),并对本学科如何发展提出了“以课题研究为主要形式、除继续开展面上的工作外,应重视现场定位试验观测和室内模拟实验,加强国际交流”等看法。可喜的是80年代以来,我国冰缘地貌学的研究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93.
94.
本区发育有十数条叶状石冰川,主要由倒石堆或岩屑锥演化而来。单个的石冰川一般宽60—150m、长35—100m、高30—40m,其顶部有反倾坡和槽脊,其前缘坡脚有挤压翘起平台。对2号石冰川上500块砾石的组构量测表明:1)此类石冰川各处AB面和A轴倾向与各自所处的沉积面坡向较为一致;2)各处AB面比A轴具有更为优势的组构倾向;3)其运动方向是自谷壁向外并垂直于表面等高线方向流动;4)其流动特征与阿尔卑斯舌状石冰川不尽相同,主要是受气候和地形因素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95.
田晓四  朱诚  尹茜  孙智彬 《沉积学报》2007,25(2):261-266
通过对三峡库区中坝遗址1981年洪水沉积和疑似古洪水沉积的粒度对比分析,发现它们的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度、峰度和众值粒径都在同一值域范围内;频率分布曲线相似,呈单峰态;概率累积曲线都呈明显的三段式。从而推断出中坝遗址的文化间隙层为古洪水沉积。在考古断代和AMS14C测年基础上,对洪水沉积环境研究发现,中坝遗址洪水沉积大多发生在我国的暖期,但周朝和宋代的洪水沉积发生在我国冷期,这与我国气候小循环和当地独特的地貌特征有关。清代以后,沉积物平均粒径明显变大,表明当地植被已经退化;沉积物平均粒径和峰度变化幅度大,说明人类活动使当地生态系统变得脆弱,气候多变。  相似文献   
96.
2014年5月,对四川成都郫县马街遗址古洪水事件做了调查,该遗址经度为103°55'39″E,纬度为30°53'37.1″N,遗址海拔为黄海高程499.758 m,遗址的2014CPMT1-T2探方中有古代生长在地下的树根1处、冲刷带来的独木舟1处、古树干9处。经光学方法鉴定,其中的古树根和古树木主要是秋枫树(Bischafia javanica)。这些木质沉积物平面倾向大都沿NW-NE-SW平面沉积,反映出这些沉积物被水流冲来的方向主要是郫县西北都江堰地区。测得T1-T2探方树干2、3、5和木椽9这4个AMS14C年代数据年龄为(2 420±70)~(2 566±78)a BP,由于都江堰是战国时期太守李冰于公元前256年率众修建,从马街遗址T1-T2探方出土的古洪水木质沉积物年代分析看,其应是公元前405年—公元前551年都江堰工程尚未开始前的周代(公元前1122年—公元前256年)由古岷江洪水从北向南冲刷到此沉积所致。整个剖面锆石形态鉴定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深度的不同,其形态组成有所差异,尤其在约2.6~2.4 ka BP时段的锆石微形态组合中,浑圆柱状比例较大,而四方双锥所占比例略小,表明这段时期可能经历了洪水事件,其大量浑圆状锆石是经过长距离搬运到此的沉积物证据。  相似文献   
97.
为研究广东韶关市丹霞山砂岩蜂窝状洞穴及白斑成因,对世界自然遗产地丹霞山景区内玉女拦江洞中采集的6个砂岩蜂窝状洞穴样品,以及在鸭麻岩地区采集的4个白斑样品,进行XRF和ICP-MS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及岩石薄片偏光显微镜鉴定。结果表明,发育蜂窝状洞穴的砂岩体与其基岩砂岩体的成分含量相近,岩体内部成分差异不是蜂窝状洞穴的成因。综合分析认为,丹霞山砂岩蜂窝状洞穴的产生是岩石的矿物组成及结构、洞穴所在的地形条件、气候因素和蜂窝状洞穴所形成的微气候共同作用的结果。对白斑的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发育白斑的砂岩在成岩过程中,红色基岩形成于氧化环境,而白斑形成于还原环境中,赤铁矿被还原形成白斑。  相似文献   
98.
对长江三峡巫山下沱遗址考古进行了研究,揭示了本区古沉积环境变化以及古洪水情况。根据考古器物排比法研究,遗址剖面为商周以来的沉积地层。磁化率和孢粉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商周、汉代末期、唐宋文化层磁化率值较高,孢粉组合以木本和草本植物为主,有少量的蕨类植物,并有淡水藻类出现,木本主要为青冈属、芸香科、忍冬属、桃金娘科和朴属等,反映气候温暖湿润,有助于古文化的发展和兴盛。  相似文献   
99.
100.
上海马桥地区全新世中晚期气候变化、海面变化和古洪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芸  朱诚  史威 《海洋科学》2002,26(1):54-58
研究了上海马桥遗址,分析气候变化、海面变化对古洪水的影响和控制作用。整个马桥遗址剖面有3个文化断层:良诸文化层之下、马桥文化层下部与良渚文化层之间,唐宋文化层与马桥文化层之间,代表了3个洪水泛滥和海侵过程。第1次洪水发生在6150aB.P.与4400aB.P.之间,此时气候温暖湿润,海面为最高海面;第2次洪水发生在3900~3250aB.P.期间,气温较高且为高海面;马桥文化后的第3次洪水期(2450~2000aB.P.),气候干凉且为低海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