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2篇
自然科学   63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81.
热/化学复合采油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化学复合采油技术是针对解决蒸汽采油中存在的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稠油开采方法。简要介绍了该技术的作用原理和现场应用情况,指出热/化学复合采油技术是一种提高稠油采收主的有效方法。对国内外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的研究成果分别进行了阐述对比,综合评价了各项研究的优劣及适应范围,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2.
以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某试验区为例,综合7口取心井岩心、镜下薄片、分析测试以及400口井测井精细解释储层物性等多种资料,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对稠油热采储层孔隙结构进行研究。研究区储层为高孔高渗,平均孔隙度31.25%,平均渗透率1 829.3 md。从微观成因角度,将研究区目的层孔隙结构划分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等2大类,同时进一步细分为粒间孔隙、粒内孔隙、基质内微孔、解理缝、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特大溶蚀粒间孔、构造缝和溶蚀缝等10种亚类,其中以粒间孔隙和粒间溶孔为主。宏观上,基于精细测井解释资料,绘制了不同单层孔隙结构分布特征图。高孔隙度的区域主要呈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分布与水下分流河道主流线部位,指示孔隙度主要受沉积微相控制。在蒸汽吞吐转蒸汽驱开发方式转换时,应该充分考虑储层孔隙度的影响作用,在保证注汽井和采油井位于孔隙度高值区与的同时,应该尽量使得同一井组位于高孔隙度连片区域,已取得最好的注采对应效果。同时应该适当控制注入压力,防止蒸汽沿着高孔隙度发育条带突进,从而降低波及体积和提高石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83.
周宇  冯定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19(21):149-154
随着有杆抽油机在稠油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抽油杆的粘滞摩擦载荷问题日益显著。目前通常采用等效阻尼系数来计算杆柱的粘滞摩擦载荷,但无法准确反映粘滞摩擦载荷的变化情况,造成抽油机设计不够合理,效率不高等问题。文章以油管内稠油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管内液体的动力学方程,求解出管内液体的速度分布。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牛顿内摩擦定律,形成了稠油井抽油杆柱粘滞摩擦载荷的计算方法。以胜利油田某稠油井为例,开展了抽油杆柱粘滞摩擦载荷计算分析,求解出了该井在一个运动周期内抽油杆粘滞摩擦载荷的变化情况。通过敏感性分析得出:在上冲程,增大抽油杆直径和油管直径或减少柱塞直径均会使杆柱的粘滞摩擦载荷变大;在下冲程,增大油管直径或减少抽油杆直径均会使杆柱的粘滞摩擦载荷变小,但柱塞直径的变化对杆柱的粘滞摩擦载荷没影响。研究结果对稠油井抽油机的设计以及抽油杆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4.
考虑到储层温度、压力对于注热开采井井筒热损失的重要性,利用热量传递基本理论和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含有异常温压储层的注热流体井井筒热损失计算模型。分析了地温梯度和地层压力系数对岩石热物性参数的影响,计算了不同流体注入速率和不同隔热层参数下的井筒热损失程度,并讨论了地层温度压力对井筒流体稳定时间和稳定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单一的砂质沉积,地层压力系数越高,岩石的导热系数越大,热扩散系数越小;温度异常对井筒热损失影响较为明显,存在高温、低压地层的井筒热损失小,井筒流体到达稳定状态时温度较高。该模型可用于现场同类油藏的井筒沿程温度预测。  相似文献   
85.
郭秀文 《科技信息》2012,(18):15-15
由储量分类标准可以看出,证实储量与技术可采储量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证实储量与已采出量和次经济可采储量之和即构成技术可采储量。注采关系法是行标中计算热采稠油油藏技术可采储量常用的方法,应用该方法的关键是确定油汽比。由此可以考虑经济因素,采用经济极限油汽比即可计算证实储量。曙光油田杜229块已开发10多年,应用该方法证实了它的适用性,并在其它油田应用较好。  相似文献   
86.
针对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出水位置难以确定的问题,通过建立底水稠油油藏物理及数学模型,利用Green函数、Newman乘积方法和叠加原理推导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非均匀产液的压力响应解析解,采用Stehfest数值反演算法得到考虑井筒储集效应和表皮效应的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分段产液试井井底压力解.通过绘制水平井分段试井典型图版,进行流动阶段划分及分析,进而得到不同生产段长度、生产段数目、生产段位置分布、流量分布等影响因素影响规律,并绘制相关解释图版.矿场应用实例验证了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7.
针对金家油田通38块稠油多轮次热采后经济效益变差的现状,开展了采用稠油冷采开发方式的技术探索。稠油冷采技术的核心是研发一种适合目标油藏稠油的低成本高效降黏剂。从油田采出液中筛选到一株能够高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菌株Q18,以Q18的发酵代谢产物为基础构建了一种稠油降黏剂RF180。RF180既具有良好的温度和矿化度耐受性,也有较宽的酸碱耐受性,在20~180℃﹑0~120 000 mg/L矿化度和pH 5~11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表面及降黏活性,能够适应金家油田的油藏条件。同时,进一步研究发现浓度大于0.3%的RF180对通38稠油就具有良好的乳化与静置降黏效果,乳化与静置降黏率分别达到99.93%和96.64%。物理模拟驱油实验证明,RF180能够大幅提高通38稠油的驱油效率,在不同注入方式条件下,分别提高12%~26%的目标油藏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88.
为改善油区断块开发效果对开发方式进行了优化,确定烟道气驱为最佳开采方式,即将烟气与高压含油污水混合,同时从油管注入油层,并建成一套注入系统装置。试验表明,处理注入烟气这套装置用于不干扰锅炉正常燃烧条件下烟气采集;将温度降低140-160℃以满足压缩机入口条件;利用旋流子进行离心和纤维过滤,将95%-98%的烟尘滤除;脱水之后使其露点降到-20℃以达到深度除水;两级压缩以达到油层要求的注气压力15MPa;加入泡沫剂或缓蚀剂等,以满足油层所需药量及药压。现场生产初步验证,注烟气的效果介于注CO2气和注N2气之间。在单纯蒸汽吞吐已不能产油时,经烟道气双注后,原油日产量达到26t,取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89.
测定了辽河油田杜 84稠油化学官能团四组分 (酸性分、碱性分、两性分、中性分 )与极性四组分 (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 )的zeta(ζ)电势 ,考察了水相pH值、盐度等因素对 ζ电势的影响。结果表明 ,官能团各组分间 ζ电势绝对值的差别较明显 ,其中酸性分最高 ,两性分最低、碱性分和中性分居中。酸性分在 pH =11时 ζ电势绝对值达到最高 ,其他组分的 ζ电势在 pH =12时达到最高。极性四组分 ζ电势绝对值差别不大 ,各组分 ζ电势绝对值都随着pH值升高而升高。在盐度为 1g/L左右时 ,各组分的 ζ电势绝对值都有一个极大值 ,总趋势是 ,各组分 ζ电势绝对值基本上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而减小。碱性条件下 (pH =11~ 12 )水包稠油乳状液中起稳定作用的官能团组分主要是酸性分和极性四组分中的沥青质。水相的碱性条件有利于水包稠油乳状液的稳定 ,盐在特定浓度下具有一定的稳定水包稠油乳状液的作用。但从总体趋势看 ,盐含量的增加会破坏乳状液的稳定性。用离子交换色谱分离得到的官能团组分更能揭示稠油中界面活性组分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90.
本文介绍一类新的高效稠油破乳剂对南阳、辽河及克拉玛依油田稠油的破乳试验结果。经常规脱水与电脱水试验表明,这种破乳剂的脱水速率明显大于常规破乳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