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6篇
医药卫生   10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一、脑脊液的形成及作用 脑脊液(CSF)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内的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70%的脑脊液是在脑室的脉络丛产生的,其余的脑脊液是在大脑和脊髓的细胞间隙形成的。形成的脑脊液经第三、第四脑室进入小脑延髓池,然后分布于蛛网膜下隙内,最后由蛛网膜绒毛或蛛网膜颗粒吸收而返回静脉。脑、脊髓神经根周围和血管周围间隙及室管膜亦吸收少量脑脊液。脑脊液的量在不同年龄可有不同。正常成年人脑脊液约为120ml~180ml,平均为150ml。脑脊液正常生成率为0.35ml/min(每天约500m1),但可受某些疾病(如发热、颅内感染等)和药物(如速尿、地高辛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82.
心血管病是长期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和健康的重大卫生问题,其死亡人数占据我国疾病首位。做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筛查出心血管病中高危人群进行强化干预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建议首先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ASCVD)和总心血管病10年发病风险,评定为心血管病高危个体的进行强化干预;对于中危个体,如年龄<55岁且10年风险为中危的个体再进行心血管病余生风险评估,并结合风险增强因素进一步确定是否为心血管病高危个体,以制定干预措施。生物标志物异常作为心血管病风险增强因素之一,在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分层、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明确生物标志物在心血管健康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医学工作者对生物标志物用于心血管疾病风险管理的意识,由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牵头组织国内多学科专家,汇总国内外临床指南及最新研究证据,总结生物标志物用于体检人群的心血管病风险评估证据和路径,制定了本共识。本共识总结了可用于以及潜在可用于心血管病风险评估的生物标志物,重点归纳了基于两种证据质量高的生物标志物——高敏心肌肌钙蛋白和B型利钠肽的心血管健康筛查路径,并概括了相应的心血管病风险管理与干预措施,旨在促进多学科合作,共同推进心血管病风险筛查和健康管理,为我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83.
目的检测脑血栓形成患者血小板微颗粒(PMP)的变化,研究其与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GP)Ⅱb-Ⅲa及血小板聚集率(PAgT)的关系,同时检测血脂水平,探讨其在脑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和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脑血栓形成患者PMP、GPⅡb-Ⅲa的表达和PAgT,全自动生化仪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 结果脑血栓形成患者治疗前PMP 、GPⅡb-Ⅲa 、PAgT、TC、 TG、LDL[(223±54)/104Plt、(77.98±14.22 )%、(69.78±16.93) %、(5.12±0.85) mmol/L、(1.78±0.28) mmol/L、(3.49±0.66) mmol/L]与治疗后PMP、GPIIb-IIIa、PAgT、TC、TG、DL[(136±18)/104Plt、(40.71±11.64) %、(58.12±12.51) %、(4.84±0.73 )mmol/L、(1.43±0.33) mmol/L、(3.03±0.62 )mmol/L]水平对照组[(66±17)/104Plt、(10.23±3.44) %、(49.42±14.83) %、(4.28±0.53)mmol/L、(1.07±0.31) mmol/L、(2.77±0.54) mmol/L],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性下降(P <0.01);PMP与GPⅡb-Ⅲa 、PAgT存在明显正相关,(分别为r=0.86,P <0.01和r=0.71,P <0.05). 结论 PMP可作为血小板体内活化的特异性指标对脑血栓形成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高脂血症可以促进血小板在动脉硬化过程中活化.PMP、GPⅡb-Ⅲa、PagT可作为脑血栓形成患者疗效观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4.
氧哌嗪青霉素(piperacillin)为氨脲苄青霉素的衍生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G+菌效能略低于氨苄青霉素,但对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和肺炎杆菌的作用明显,因而被临床应用。最近,我们在尿液检查中已多次发现药物引起的尿蛋白假阳性,经跟踪检查均是由氧哌嗪青霉素引起,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①病例均来自本院住院病人,其中男15例,女6例。②试剂:磺柳酸。1.2方法磺柳酸法测尿蛋白。2结果与讨论尿蛋白测定是临床诊断肾功能的重要依据之一,如何得到正确的检验结果配合临床治疗尤为重要。文献记载高浓度的尿酸和尿酸盐可以引起…  相似文献   
85.
王谦  王传新 《上海医学》1997,20(2):113-114
  相似文献   
86.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DNA病毒,主要侵犯肝脏,但目前在肝外组织和细胞中也发现HBV的存在,特别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中阳性率更高.PBMC为免疫活性细胞群体,HBV感染PBMC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尚未阐明.我们就PBMC中HBV感染与其表面HLA-I类抗原表达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探讨PBMC中HBV感染在乙型肝炎慢性化及向肝癌恶性转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7.
肝癌患者血流变指标检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为辅助治疗肝癌及其并发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BV -100型血液粘度计和全自动血凝仪测定血流变学指标。结果肝癌患者血浆粘度、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 (HCT)、血沉 (ESR)、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刚性指数及纤维蛋白原 (Fib)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 (P<0.05,P<0.01,P<0.001)。结论肝癌病人存在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变化 ,这种改变可作为恶性肿瘤辅助诊断指标及疗效观察 ,肿瘤治疗的同时有效降低血粘度可望取得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88.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是因免疫机制使血小板破坏增多而致的临床常见出血性疾病,又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本文以血小板膜表面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P-选择素(CD62P)的表达反映血小板的活化状态,分析比较血小板数量与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关系,探讨血小板活化状态的改变在ITP病理生理机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9.
我国检验医学实验室检测技术设备、质量管理能力、人才培养及学术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基本实现了临床检测自动化、科室管理标准化、人才培养学术化。未来大数据、数字化、智能化检验新时代下, 如何融合高新技术与前沿理念, 以传承创新、开放合作赋能检验医学学科建设是检验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0.
HPV在鼻喉部几种常见病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鼻喉部几种常见病(鳞状上皮及腺上皮发生的癌、乳头状瘤、息肉,炎性病变)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 P染色法测定组织中HPV6、11、16、18、31、33、42、51、52、56、58的表达。结果HPV表达率在鳞癌为41.4%,腺癌20.0%,鳞状上皮乳头状瘤47.6%,腺上皮乳头状瘤20.0%,鳞状上皮息肉7.1%,腺上皮息肉3.6%,过敏性鼻炎和鼻窦炎中无表达。相关分析显示,鳞癌和腺癌、鳞状上皮乳头状瘤和腺上皮乳头状瘤、鳞状上皮息肉和腺上皮息肉之间HPV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鳞状上皮癌+鳞状上皮乳头状瘤HPV感染率之和与腺上皮癌+腺上皮乳头状瘤HPV感染率之和比较,鳞癌+腺癌+鳞状上皮乳头状瘤+腺上皮乳头状瘤HPV感染率之和与鳞状上皮息肉+腺上皮息肉HPV感染率之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喉部肿瘤性病变的发生发展与HPV感染有密切的关系,HPV感染鳞状上皮的概率可能高于腺上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