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98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观察外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对大鼠深 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p5 3、原癌基因 c m yc和 caspase 3的影响 ,初步认识增殖与凋亡活动对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 :74只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单纯烫伤和 b FGF治疗 3组。利用大鼠 30 %总体表面积深 度烫伤模型 ,于伤后 3、6小时及 1、3、7和 14日采取创面皮肤标本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创伤组织真皮内成纤维细胞 PCNA、p5 3、c m yc和 caspase 3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烫伤大鼠创面中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活动与 p5 3、c myc蛋白表达有一定的关系 ;局部外用 b FGF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等活动产生影响。结论 :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变化是组织修复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82.
表皮干细胞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前临床上虽然基本解决了大面积深度烧伤后的创面覆盖问题 ,但仍存在局部皮肤薄弱、抗拉及磨擦能力差等不足 ,特别是无皮肤附件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来研究表明 ,表皮干细胞是皮肤发生、修复、改建的关键性源泉[1] ,了解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及其调控机制 ,对于促进皮肤功能和结构的生理性修复意义重大。一、表皮干细胞的定位表皮干细胞为组织特异性干细胞 ,在胎儿期主要集中于初级表皮嵴 ,至成人时呈片状分布在表皮基底层。毛囊隆突部亦含有丰富的干细胞[1,2 ] ,基于Michael等[3] 对角膜表皮干细胞与短暂扩充细胞的研究 ,T…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肉芽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的可行性及其参与创面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抽取小型香猪的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间充质干细胞及培养扩增后,应用BrdU标记技术,以纤维蛋白胶为载体将已标记的细胞回植到提供骨髓的猪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上,不同时间点(2、4、6、8、12周)取材,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片,行BrdU和血管内皮细胞第八因子(F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在细胞核内呈棕黄色着色的BrdU阳性细胞,多聚集在创面肉芽组织中的小血管周围,且有个别的血管内皮细胞也呈现BrdU阳性标记.同时BrdU阳性细胞胞浆中FⅧ亦呈阳性表达.结论创面愈合的过程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肉芽组织中小血管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在创面微环境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并参与创面修复的过程.  相似文献   
84.
压应力对体外培养的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初步观察间歇压应力对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Ⅳ型胶原分离培养表皮干细胞,并用免疫组织化学PowervisionTM二步法和细胞周期分析进行鉴定;采用不同压应力(4 kPa、6 kPa、8 kPa、10 kPa、12 kPa)细胞培养体系装置培养表皮干细胞和进行细胞加压,利用表皮干细胞特异表达角蛋白19及终末分化细胞表达角蛋白10的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PowervisionTM二步法检测加压前后表皮干细胞和终末分化细胞的变化。 结果: 分离、培养的表皮干细胞K19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周期分析有84.80%的细胞处于G1期;8 kPa以上的间歇压应力作用粘附于硅胶膜上的表皮干细胞1周后,其数量明显增多,免疫组化染色发现其中有角蛋白10阳性细胞。 结论: 8 kPa以上的间歇压应力能诱导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表皮干细胞对机械应力的响应机制可能是其主要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85.
自 1996年 1月以来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脑梗塞 6 4例 ,并与单纯用西药治疗的 6 0例作对比观察 ,疗效满意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两组 12 4例中 ,男性 79例 ,女性 45例 ,均于发病后 12~72 h就诊 ,平均 38h。所有患者均符合 1995年全国第 4次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 ,并经头颅 CT检查确诊。治疗组 6 4例中 ,男 41例 ,女 2 3例 ;平均年龄 6 1.42± 3.5 2岁 ;平均病程 38.5 h;梗塞部位在基底节区 42例 ,脑叶 12例 ,丘脑 2例 ,内囊 6例 ,外囊 2例 ;有高血压病史者 40例 ,有高脂血症者 45例。对照组 6 0例中 ,男 38例 ,女…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瘢痕形成对汗腺再生的影响。方法 分别取幼儿和成人大面积深度烧伤后瘢痕组织及其自身健康皮肤组织,切片后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角蛋白19(K19)和角蛋白14(K14)在瘢痕组织中汗腺分泌部和导管部的表达,并以此确定汗腺在产痕组织中的定位和分布,同时,采用HE染色法观察正常皮肤组织中汗腺组织的分布。结果 正常皮肤中可见完整的汗腺结构,包括汗腺分泌部和导管部,瘢痕组织中可见K19和K14的阳性表达信号,其中K19的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瘢痕基底部真皮深层与正常皮下组织交界处,呈团状,表明这些部位存在汗腺分泌部,K14的阳性染色散见于瘢痕组织中,呈同心圆状,为汗腺的导管部,结论 严重烧伤后创面存在汗腺再生的生物学基础和潜力,在增生性瘢痕中之所以没有汗腺的重建,可能与瘢痕组织修复速度超过汗腺再生的速度或增生性瘢痕的创面形成一个屏障,阻碍了汗腺的再生有关,这可能是瘢痛组织愈合后创面缺乏汗腺和无排汗功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7.
目的:初步观察压应力对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以大鼠的皮肤扩张动物模型为在体观察对象;4、8、12kPa的压应力予体外培养的大鼠表皮干细胞进行间歇加压(每天3次,每次2h,共1周)为离体观察对象。利用免疫组化染色、免疫荧光双染、细胞克隆形成率等技术与方法检测β1整合素、角蛋白19(K19)、角蛋白14(K14)、角蛋白10(K10)、α6整合素、CD71的表达特征,以及压应力对表皮千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结果:组织学观察显示,扩张皮肤的表皮层明显增厚;表皮层的β1整合素、K19、K14阳性细胞数量于扩张的第5天开始增多,至15d达峰值后下降,扩张完成后20d趋于正常;棘层和颗粒层不仅可见上述阳性细胞,且出现α6整合素^bri/CD71^dim细胞的表达。体外培养的表皮干细胞,8kPa、12kPa的压应力作用1周后,细胞克隆形成率分别为48.67%、49.36%,明显高于4kPa组(23.17%)与对照组(23.00%),8kPa、12kPa组可见K10阳性细胞表达。结论:表皮干细胞具有压应力敏感性,适当的压应力可诱导表皮干细胞增殖与分化。  相似文献   
88.
胫骨放射性损伤病理学改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放射性骨损伤的发病学实质目前尚不清楚 ,多年来学者们在其发病机理方面存在很大分歧 ,矛盾焦点集中在射线对骨组织损伤是直接作用 ,还是致微循环障碍 ,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故笔者采用病理组织形态学、超微结构观察及骨的微循环检测手段 ,探讨射线对长骨局部照射后的近、远期效应 ,试图揭示放射性骨损伤微血管系统与骨坏死间的内在联系 ,并为阐明发生机理提供依据。一、材料和方法1 动物模型的制备 :成年日本大耳朵白兔 72只 ,雌雄兼有 ,体重 2 0~ 3 0kg。60 Coγ射线 30Gy一次性照射兔右后肢小腿全长 (照射量率 :0 49Gy min…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探讨汗腺发生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 2 (MMP - 2 )、基质金属蛋白酶 - 7(MMP - 7)、层黏连蛋白 (LN)、纤连蛋白 (FN)的表达特征 ,为诱导表皮干细胞向汗腺细胞定向分化奠定基础。 方法 取 1 1~ 31周胎龄人胎儿背部全层皮肤 ,以免疫组化 (SP)与原位杂交法动态观察汗腺MMP - 2、MMP - 7、LN、FN的蛋白质表达及mRNA信号特征。细胞角蛋白 - 8(K8)免疫组化阳性为汗腺的鉴定标准。 结果 MMP - 2、MMP - 7蛋白在 1 4~ 2 0周于汗腺细胞及其周围局部基质表达逐渐加强 ,2 0~ 2 2周达峰值 ,此后表达减弱。同期LN、FN表达主要位于基底膜及汗腺芽周围基质 ,并呈进行性下降趋势 ,2 0~ 2 2周达最低值 ,此后则逐渐回升。MMP - 2、MMP - 7、LN、FN的mRNA信号强弱在汗腺胚芽细胞或汗腺细胞中与其蛋白质表达相吻合。K8于 1 4~ 1 6周开始在汗腺胚芽细胞内表达 ,并持续存在于汗腺发生全过程。 结论 汗腺于胚龄 1 4~ 1 6周开始发生 ,至2 4周基本成熟。MMP - 2、MMP - 7所介导的LN、FN等基质分解在汗腺形态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参与皮脂腺导管构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皮肤附属器的可行性.方法:抽取小型香猪的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体外纯化间充质干细胞及培养扩增后,应用5-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技术进行细胞标记.将已标记的细胞(1×106)以注射方式回植到提供骨髓的猪的皮内及皮下,分别于注射后1、2、4周取材,常规石蜡包埋、切片,行HE染色及BrdU和角蛋白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部分BrdU阳性标记细胞出现在皮脂腺周围的导管中参与皮脂腺导管的形成,这些细胞经双染证实也同时表达角蛋白.提示这部分双染的导管细胞来自于植入的MSCs.结论:在皮肤微环境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分化为皮脂腺导管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