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1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103篇
医药卫生   3038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64篇
  2012年   230篇
  2011年   239篇
  2010年   224篇
  2009年   187篇
  2008年   170篇
  2007年   179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频率、不同腹肌电刺激的反馈式呼吸电刺激训练对腹肌功能、膈肌功能和呼吸效率的影响。 方法:募集15例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同一周内分别随机进行30Hz下腹肌、30Hz腹直肌、50Hz下腹肌、50Hz腹直肌刺激的反馈式呼吸电刺激训练。呼吸电刺激训练主要由膈神经和腹肌电刺激、呼吸反馈、腹式呼吸三个部分组成。膈神经和腹肌电刺激:有两个交替输出的电流通道,A通道输出双向对称方波,频率30Hz,脉宽为0.5ms,刺激膈神经;B通道输出低频调制中频正弦波,载波频率4kHz,调制波频率在30Hz或50Hz,刺激下腹肌(腹股沟中点上2cm)或脐旁水平2cm处的腹直肌。在平静状态时和训练的第15min分别检测下腹肌肌电、腹横肌厚度、膈肌活动度、潮气量、死腔通气等指标。 结果:30Hz、50Hz下腹肌和腹直肌刺激后下腹肌肌电和厚度明显增加,且50Hz下腹肌刺激较其他三组下腹肌肌电和腹横肌增厚率大,且差异显著。30Hz、50Hz下腹肌和腹直肌刺激后膈肌活动度、潮气量明显增加,死腔通气明显减少,且50Hz下腹肌刺激较其他三组刺激膈肌活动度和潮气量大,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反馈式呼吸电刺激训练可以增加腹肌收缩,提高膈肌活动度和呼吸效率。  相似文献   
82.
温磊  张雷 《海南医学》2015,(4):520-522
目的:探讨妊娠期孕妇合并亚临床甲减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产科产检及分娩的2280例妊娠妇女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甲状腺功能筛查,对甲减患者均遵医嘱给予优甲乐(L-T4)替代治疗,其中以严格遵医嘱进行治疗的73例亚临床甲减孕妇为治疗组,未遵医嘱进行治疗的34例亚临床甲减孕妇为观察组,同期就诊的50例正常孕妇为对照组,观察三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及终止妊娠时各组的甲状腺功能。结果经过筛查,2280例妊娠孕妇中甲减175例,发生率为7.68%,其中临床甲减68例,占38.86%,亚临床甲减107例,占61.14%。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比较,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S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治疗组,FT4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孕妇合并亚临床甲减可导致产妇妊娠并发症和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发生。对亚临床甲减孕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并进行严密监测,可减少母儿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83.
目的::观察和分析自发性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小鼠病程进展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半胱天冬蛋白酶-3(Caspase-3)在胰岛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 db/db 小鼠为糖尿病组,按3,5,8,10和12月龄分为5组,空腹血糖>10.0 mmol/L,肥胖;对照组为 db/+m 表型正常小鼠,按相应月龄分为5组,空腹血糖<6.0 mmol/L,体重正常。于相应年龄段取胰尾,用于 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和比较。结果:(1)各月龄糖尿病组胰岛Caspase-3阳性细胞(凋亡细胞)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糖尿病组胰岛凋亡细胞阳性率随病程进展呈增高趋势(P <0.05);各月龄对照组胰岛Caspase-3阳性细胞(凋亡细胞)的阳性率无变化(P >0.05)。(2)各月龄糖尿病组胰岛细胞 PCNA 阳性细胞的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且糖尿病组胰岛细胞PCNA阳性细胞的阳性率不随病程进展而变化(P>0.05)。结论:db/db 自发性糖尿病小鼠在其发病的过程中,胰岛 B 细胞增殖和凋亡同时存在。随着病情的进展,B细胞凋亡增加,数量减少与2型糖尿病的病因相关。  相似文献   
84.
近年来,脑血管病正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脑血管病已成为国民第一位的致死原因,病死率高于欧美国家4~5倍[1]。心血管病综合性预防研究显示,脑卒中发病率为196~220/10万[2],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和高医疗费用等特点,所以,对该疾病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约70%~80%)、出血性卒中(约20%~30%),和混合性卒中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支气管、肺血管和肿瘤技术进行术前手术规划及术中实时导航对胸腔镜肺切除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非小细胞肺癌行胸腔镜肺叶根治性切除和肺结节行肺段切除术各2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术前均行胸部薄层CT扫描,应用DeepInsight软件对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进行重建,同时对肺部结节、肿瘤或者肿大淋巴结进行重建;通过术前重建三维图像进行精准的术前规划,特别是肺支气管及血管的变异情况,肿瘤、肿大淋巴结与肺血管的关系,肺结节在肺段中的精准定位等。对照术前三维重建,术中实时导航进行精准手术;记录术中有无中转开胸、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住院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及总引流量,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全部病人清晰重建支气管及肺血管解剖结构及变异情况,对中央型肿瘤及肿大淋巴结与血管的关系重建满意,明确定位肺结节在肺段中的位置及精确的进行术前规划。全部病人进行术中实时导航,按照术前规划实施精准手术,手术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胸及术中意外出血情况,手术时间(147.60±37.77)min,术中出血量(33.82±22.17)mL,术后住院时间(7.02±1.78)d,引流管拔除时间(4.68±1.60)d,术后总引流量(221.00±135.03)mL;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应用胸部薄层CT数据进行术前三维重建及术中实时导航技术,能够精准、高效、安全方便的实施胸腔镜肺叶和肺段切除手术。  相似文献   
86.
87.
目的: 总结分析单一术者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上尿路修复手术的技术经验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20年1月由单一术者完成的108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上尿路修复手术的临床资料,包括改良后离断肾盂成形术53例、肾盂瓣成形术11例、输尿管狭窄段切除再吻合术11例、输尿管狭窄切开自体舌黏膜修补术5例、输尿管狭窄切开阑尾补片修复术4例、输尿管膀胱再植术11例、术中精确测量法膀胱悬吊翻瓣术6例和改良回肠代输尿管术7例。手术成功定义为主观症状缓解且泌尿系超声提示肾积水缓解。结果: 108例手术均成功完成,无中转普通腹腔镜及开放手术。改良后离断肾盂成形术,中位手术时间141 min(74~368 min),中位出血量20 mL(10~350 mL),中位术后住院时间4 d(3~19 d),手术成功率为94.3%。肾盂瓣成形术,中位手术时间159 min(110~222 min),中位出血量50 mL(20~150 mL),中位术后住院时间5 d(3~8 d),手术成功率为100%。输尿管狭窄段切除再吻合术,中位手术时间126 min(76~160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20 mL(10~50 mL),中位术后住院时间5 d(4~9 d),手术成功率为100%。输尿管狭窄切开自体舌黏膜补片修补术,中位手术时间204 min(154~250 min),中位出血量30 mL(10~100 mL),中位术后住院时间6 d(4~7 d),手术成功率为100%。输尿管狭窄切开阑尾补片修复术,中位手术时间164 min(135~211 min),中位手术出血量75 mL(50~200 mL),中位术后住院日8.5 d(6~12 d),手术成功率为100%。输尿管膀胱再植术,中位手术时间149 min(100~218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20 mL(10~50 mL),中位术后住院日7 d(5~10 d),手术成功率为90.9%。术中精确测量法膀胱悬吊翻瓣术,中位手术时间166 min(137~205 min),中位手术出血45 mL(20~100 mL),中位术后住院时间5 d(4~41 d),手术成功率为83.3%。改良回肠代输尿管手术,中位手术时间270 min(227~335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100 mL(10~100 mL),中位术后住院时间7 d(5~26 d),手术成功率为85.7%。结论: 本研究中单一术者应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开展并改良了多种复杂上尿路修复手术术式,对进一步形成标准化、程序化上尿路修复手术方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8.
目的:研究腓骨瓣重建上颌骨术后腓骨瓣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初步分析影响腓骨瓣位置变化的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6年1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上颌骨腓骨瓣重建的患者,根据患者修复颧上颌支柱的方式,分为钛板支柱组和骨支柱组。使用软件将术后1周与术后1年的CT进行三维重建,对齐术后1周及术后1年的上颌骨模型,获得腓骨瓣长轴的单位方向向量,根据单位方向向量坐标计算角度改变并记录位置改变方向。结果:3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在术后1周与术后1年时,在X-Y平面上腓骨瓣长轴与X轴的夹角分别为95.65°±53.49°和95.53°±52.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X-Z平面上的夹角分别为 96.88°±69.76°和95.33°±6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7)。钛板支柱组和骨支柱组用于修复牙槽突的腓骨瓣长轴在X-Y平面上的角度变化分别为3.23°±3.93°、1.94°±1.78°,在X-Z平面上的角度变化分别为 6.02°±9.89°、3.27°±2.3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X-Y平面上用于修复前牙牙槽突、后牙牙槽突、颧上颌支柱的腓骨瓣长轴变化分别为3.13°±3.78°、2.56°±3.17°、5.51°±4.39°,后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在X-Z平面上分别为4.94°±4.75°、5.26°±10.25°、6.69°±6.52°,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腓骨瓣主要的位置偏移方向均为向内侧、上方偏移。结论:术后1年与术后1周相比,腓骨瓣在矢状平面上的位置发生了显著性变化,在水平面上的位置变化不明显;腓骨瓣位置的改变主要以向内侧、上方偏移为主。  相似文献   
89.
【摘要】目的 研究水蛭素对大鼠缺血皮瓣血管生成的促进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取10只SPF级SD大鼠,分别于大鼠背部中线双侧制备缺血皮瓣模型,右侧皮下注射水蛭素2 ATU(实验组),左侧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于术后3、7 d,对皮瓣组织行HE染色,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后计算血管密度值;术后7 d时,计算皮瓣成活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 l)、p38 MAPK及ERK1/2磷酸化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显示,实验组术后3、7 d时皮瓣组织坏死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新生血管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术后7 d时皮瓣成活率明显增高(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术后3 d对照组皮瓣组织表皮层、真皮层均出现明显坏死;术后7 d时,由于对照组皮瓣组织大面积坏死,未观察到成功染色的血管;实验组术后3、7 d时皮瓣组织均未见明显坏死区。实验组术后3、7 d时血管密度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实验术后7 d时血管密度值明显高于术后3 d(P<005)。实验组术后7 d时VEGF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SP 1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术后7 d时p38 MAPK磷酸化表达水平明显降低,ERK1/2磷酸化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水蛭素具有促进大鼠缺血皮瓣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在于诱导血管内皮生长促进因子VEGF的表达和下调血管内皮生长抑制因子TSP 1的表达,可能与p38 MAPK、ERK1/2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