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0篇
  免费   899篇
  国内免费   1426篇
地球科学   5325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36篇
  2022年   148篇
  2021年   154篇
  2020年   165篇
  2019年   188篇
  2018年   135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166篇
  2014年   271篇
  2013年   216篇
  2012年   218篇
  2011年   218篇
  2010年   224篇
  2009年   225篇
  2008年   236篇
  2007年   219篇
  2006年   223篇
  2005年   213篇
  2004年   167篇
  2003年   161篇
  2002年   143篇
  2001年   143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100篇
  1997年   113篇
  1996年   112篇
  1995年   94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71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1.
青藏高原上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的个例分析及其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995年7月25—28日高原上连续数日出现MCSs的现象进行了红外云图特征及其演变、大尺度环境背景场和对流有效位能的分析。可以发现,所有这些MCSs有着相似的日变化演变过程;它们的初始对流在中午由于日射加热开始活跃,之后迅速发展,这些MCSs在后下午形成,在傍晚达到最强,之后逐渐减弱。其中26日MCS最为强大,它是在单一的强大的近于圆形的高原反气旋高压背景下受强的低层热力强迫和条件不稳定的驱动而发生的。这些发生条件都与高原本身的热力作用紧密相关,所以它的发生发展主要与高原特有的较为纯粹的热力因子相联系。28日MCS是另一个很强的MCS,它明显地受到中纬度西风槽的斜压区的影响,这二个很强的MCS有着不同的发展机制和显著不同的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82.
利用98’TIPEX实验资料、1998年5-8月青藏高原6个自动热量平衡站(AWS)资料、青藏高原常规观测资料、中国300多个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国家卫星中心接收的1998年5-8月OLR和日本GMS的TBB资料,研究了1998年5-8月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逐日地面总热源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对流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地面总热源与高原雨季开始有密切关系,高原雨季开始以后,高原平均的地面总热源明显减小;高原平均的地面总热源与20—30°N附近的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的TBB有很好的负相关关系,表明高原地面总热源可以通过某种机制影响副热带地区的对流。  相似文献   
83.
实验速度场测量技术及对流边界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流槽中对对流边界层(CBL)温度场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尝试通过实验技术测量速度场并分析研究CBL中的速度场特征。在应用PIV测量技术时选用铝粉作示踪粒子。实验证明了在混合层中速度分布明显具有对流边界层热泡特性;混合层顶部的速度分布很好地反应出夹卷层的结构特征;湍流速度特征量的垂直分布合理,与野外实测结果和类似的对流槽实验结果接近;误差分析表明示踪粒子的跟随性良好,粒子速度的测量结果能真实地反应流体的运动特征,从而得证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4.
利用一个微波辐射传输模式,晴天下的大气探测廓线,地面的部分观测资料以及卫星观测的亮温,计算了淮河流域能量和水循环实验(HUBEx)中,寿县地区的热带降雨观测卫星微波成像仪(TRMM/TMI)微波频率的地表比辐射率。通过比较所计算的微波地表比辐射率随地表状况的改变,发现地表微波比辐射率随地表状况的变化存在敏感性,并且其变化是合理的。本中,地表肤温设定等于地表空气温度,并且仅计算了寿县的地表比辐射率,在HUBEx区域上的地表比辐射率的计算需要更多的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85.
地震动输入能量衰减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所收集到的266条强震记录,将其按场地条件分类,计算了不同场地条件、不同延性系数下的“绝对”和“相对”输入能量反应谱,然后利用两步回归法,得出了不同场地条件下地震动“绝对”和“相对”两种输入能量的衰减规律,分析了场地条件、延性系数、震级及距离等参数对地震动能量谱的影响,并对两种输入能量衰减规律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6.
考虑空间效应的非线性结构主共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针对考虑空间效应非对称刚度的单层结构,利用能量法得到了结构水平侧移和扭转相耦合的振动方程,采用多尺度法研究了侧移刚度和扭转刚度之间有某一关系时的主共振,分析了结构主共振的定常解并且讨论了其稳定性,通过算例分析得到了考虑空间效应时结构的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87.
利用PSU/NCAR的高分辨率中尺度非静力数值模式MM5,模拟了2001年9月18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侧的绵阳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对触发本次降水过程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高分辨率模拟输出显示“9.18”绵阳大暴雨与边界层内一个中尺度辐合扰动的发展和移动相伴,且中尺度辐合扰动还诱发了一个时间尺度约为6h的β中尺度涡旋和强烈发展的降水雨团。模拟还显示受高原地形影响,该β中尺度对流系统具有独特的动力和热力结构。其动力特征是强上升运动和超强散度柱与对流层低层强涡度互耦发展,热力特征是对流层低层具有对流不稳定能量,中层具有斜压不稳定能量。中尺度对流系统具有两支上升人流和两支下沉出流,低层人流(东南气流)触发低层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中层人流(高原近地层偏西暖湿气流)触发中层大气斜压不稳定能量释放,两种不稳定能量共同作用促使对流雨团强烈发展,形成绵阳大暴雨。  相似文献   
88.
海口美兰机场一次雷雨天气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锡东  陈涛锋 《广西气象》2003,24(1):11-14,57
利用GMS—5红外逐时Tbb资料和客观分析资料,分析2002年海口美兰机场一次雷雨天气产生的云图特征和相应大尺度环境场特征。认为该强对流天气是由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的,该中尺度对流系统是在合适的西风槽前的大尺度环境场背景下,在有利的水汽场、涡度场、散度场中发展起来的。它单独起源于海南岛中部陆地上空,其生命史约为11小时。  相似文献   
89.
通过对1994~2002年间9次由冷锋云系中尺度对流云团分析,发现广西前汛期冷锋云系中尺度对流云团的源地主要是黔西南和黔中;移动方向是东或东南;当环境云场强度指数≥28有利对流云团的发展,≤26时不利对流云团的发展;初步研究了中尺度对流云团生命史不同阶段的卫星云图形态特征,给出了中尺度对流云团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0.
杜晓玲 《贵州气象》2003,27(1):25-28
利用GMS卫星红外云图资料,分析了2002年6月18-20日我省中北部地区连续性暴雨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活动,并对其发生的环境条件进行了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连续性暴雨过程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